没有完美的教育:家庭教育就是为了把不完美的教育变成完美
三川写在前面:
周国平和尹建莉,一个哲学家,一个教育家,他们都大力倡导快乐教育,让父母不必着迷名校,然而他们的孩子都上了名校,他们真的是快乐宽松教育吗?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哲学家,周国平的孩子是不是都很喜欢阅读?语文成绩是不是都很好?家有个语文成绩经常垫底的儿子,他会不会如我们一样暴跳如雷?
在对谈会之后,那些问周国平问题的孩子,为什么问着问着就哭了?
当哲学家周国平遇见教育家尹建莉,答案全在这场对谈里。
这篇文字,是我上周主持哲学家周国平老师新书发布会后整理的。
我们为什么要当父母?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为了刷题?为了考试?为了吃尽人间的苦头?
有请周国平和尹建莉二位老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三川玲:周国平老师的《教育的七条箴言》是影响我最大的一篇文章。文章里面提及的每条箴言,我都读了一系列书,去思考这个问题。它的每个字都很浅白,每个人都读得懂,但是它引发的思考,可以长达几年,而且非常深刻。
那篇文章引发了我非常多的思考。我经常想:我们为什么要当父母?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了刷题?为了考试?为了吃尽人间的苦头?
周国平: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其实是一回事。
我特别赞同杜威的观点“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释。
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是——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要让人生有意义,首先你自己要生长、要“优秀”,你“优秀”了以后,你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你也能享受那种高层次的幸福。
但这个“优秀”不是和别人比较,人性中本来就有智力、情感、道德这些东西的基础,你把这些东西生长好了,你就是“优秀”的,你优秀了以后,你就幸福了。
哲学是让你怎么做人,教育是让你怎么教人。做人和教人是一致的,都是回答“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上,哲学和教育是一回事儿。
尹建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生长。让一个人成长,并不意味着你考名校成长起来了,而是每一个人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是不是好事?确实是。每个人内在都有一套开花、生根、发芽这套程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都可以幸福生活。
优秀的两大标准
三川玲:刚刚周老师谈到优秀,我本来想问,优秀是不是考上名校就是优秀?但是周老师讲,如果你生长到你该有的状态,这就叫优秀。
周国平:优秀不是考上了北大还是哈佛。我是北大毕业的,我知道北大毕业的也有很多平庸的人。而且你看,现在很多非常厉害的人并没有上过名校。
关于优秀,我看两点——
第一点,是看你人性中本来就有的那些品质,是不是生长得好?比如说智力生长得好,就是能够独立思考,有好奇心,那就是优秀。
第二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你的天赋一定是往某个方向发展会更好的,你找到了这个方向没有?是不是可以在这个方向中发展得好?是不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掐尖教育
把孩子成长的规律破坏了
三川玲:我曾经让我的学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如果一个学校只录取成绩好的学生,这个学校算是一个好学校吗?
周国平:如果一个学校只录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完全靠生源,掐尖儿,这不是本事。把一般水平的人变成了好学生,那是本事。
三川玲:所以作为教育者来说的话,我们不是掐尖后去教育学生,不是淘汰一部分人,而是成就自我,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做的。
尹建莉:我们的掐尖教育把成长的规律破坏了,现在大家为了能考上名校,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毫无底线破坏成长规律,最后真正胜出的是少数孩子。
走在大街上细心观察一下,我发现大部分的人脸是不快乐的,很少看出有几个人脸上洋溢着平和、喜悦和幸福那种感觉。整个人类也有这样一个现象。
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了?我们真的认为,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或者哈佛就是幸福吗?到底有多少人能进呢?
像我女儿高考也还不错,我希望她高考有一个好成绩,但我不会为了考出好成绩,任意妄为,把她的其他可能性“葬送”掉,我没有给我女儿报过一个课外班。
教育本身包含闲暇的功能,教育不是用知识把生活塞满,如果儿童所有的时间都被课程塞满了,他已经没有自我成长的空间了。
仔细体会一下,“教育即生长”——你给他留出多少空间,给了他多少阳光,多少雨露,这真的是需要哲学思考的问题。
三川玲:我记得周老师在文章里面说过一句话,儿童不是为成人做准备,您要补充两句吗?
周国平:一个孩子从早上去上学,到傍晚才放学,晚上还要写作业,周末也有作业要做。大部分时间都被学校教育占据了。
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孩子减少学校教育对他的伤害。
不执着于孩子的成绩
为什么他们都进了名校?
三川玲:周老师的女儿在纽约大学学戏剧,尹老师的女儿是美国“常春藤”盟校毕业,你们不执着于孩子的考试成绩,孩子却取得了好成绩,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悖论?
尹建莉:每个孩子自带着能量出生的,只要我们不破坏,每个小朋友都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我对我女儿的培养,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无非就是从小培养了她的阅读兴趣,剩下的就是给她自由,一切让她自己来安排。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太多,我还替她写作业。老师布置的惩罚性作业,我女儿一个字都不会写,我会动用我作为家长的能力和智慧,尽量保护好她。
教育应该要做减法,现在很多家长都在做加法。
你家买了学区房,我家要买更好的学区房,你给孩子上三个补习班,我家要上五个……其实,孩子需要的一点都不多,做加法是能力,做减法是智慧。
家庭教育成功,不是说孩子非得干多大的事,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什么的,而是孩子能生活得开心幸福,能够独立。我的孩子也不是完美的,也有很多缺点毛病,但我觉得最成功的是,她成为了她自己,做着她自己想做的事,这就可以了。
周国平:教育是冒险,是赌博。我不敢说我的教育方法一定会成功——我跟应试体制对抗,来保护我的孩子。这也有可能失败,也许在应试体制里面,最后她没考上好学校,因此感到自卑什么的。
但我觉得如果教育就是赌博的话,你把赌注下在哪边很重要。我的赌注就下在让她快乐,让她健康成长这边。哪怕在应试上面有可能遇到挫折,我也愿意,我认为总体上我是赚了。就像尹老师说的,她的快乐、她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尹建莉:并不是说我女儿上了名校才证明我的教育方法成功,她高考即便失利了,最后没有上很好的大学,我的教育观仍然是成立的。
高考只是一个筛选机制,在竞争中有可能出现失败。一场考试决定不了孩子的人生。人的独立意志、人内在的东西,才能决定他的一生。
就算我女儿只上个二本,我相信她未来也差不到哪儿去。让孩子有独立性,能成为他自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上名校只是附带品,水到渠成的事。
大作家的家里
也有不爱阅读的孩子?
三川玲:刚刚二位都提到阅读,我们又该怎么引导孩子阅读呢?
尹建莉:儿童天生都有好奇心,阅读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把阅读带入孩子的生活当中,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要防止的是家长对阅读的功利心。什么事情被功利心“绑架”,最后就达不到目的。怀着渴求的、好奇的心态去阅读,基本上孩子都会喜欢上阅读,这不难。
三川玲:可是,小朋友老是想要看动画片怎么办?
尹建莉:孩子喜欢动漫产品,是很正常的。如果说某一阶段,孩子的阅读跟看这些动漫产品发生冲突,不用着急,就随他的便,让他自由去选择。
童年毕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功利性,完全不去着急,给孩子做个榜样,你自己拿起一本书来读,并且给孩子介绍一些非常好看的书,孩子喜欢上阅读不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周国平:做家长的心态一定要放轻松,中国家长自己的焦虑是中国孩子最沉重的负担。
我女儿爱读书爱得要命,5岁就拿着《窗边的小豆豆》在那里读了。我说“宝贝,不认识的字,你做个记号一起来问我”,她说,“不用,我全认识”。我基本上没有给她特意挑过书,她小学到中学,成绩都是班上最好的。
可是,我的儿子和女儿,大不一样。我应该再写一本关于我儿子的书,叫《怎么样当好爸爸》。
我儿子上小学之前基本不认得字,小学二三年级,语文成绩是班上最差的之一。到五年级他还是不爱读书,语文成绩始终上不去。
我本来以为,女儿这么顺利,儿子也会很顺利,没想到这么困难。而且,我发现他确实讨厌语文。
我也能理解,语文课好多要死记硬背,他没有这个耐心。一测试就错了,错一个字抄十遍。抄的过程中,流着眼泪抄,也就越来越讨厌了。
我说:“宝贝,爸爸的语文成绩怎么样?”
他说:“你是作家,当然语文成绩好了。”
我说,“爸爸小学的时候,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我的语文,就表扬过一次,还是说‘大家看看周国平写的字多端正’。”
我说的基本是事实,我的语文是从中学好起来的。
我还鼓励他,“分数不重要,语文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你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很生动也很清晰。你现在无非是很多字不会写,将来你会写了,你能写出好作文来,爸爸坚信这一点,所以,心里不要有压力。”
我首先是给他减除心理压力。到了今年六年级,得益于他妈妈,儿子开始爱读书了。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古龙、金庸的书,他妈妈喜欢看。我们给他买了全套金庸,基本上两天一本。
三川玲:您家儿子的这个转变,契机是什么?
周国平:我也不知道,我都已经快绝望了。我就说“季节到了自然就觉醒了,每个孩子成长的节奏是不一样的,男孩比女孩晚得多”。
原来他成绩不好的时候,我没有去强迫他。我只想要让他童年这段时间基本是快乐的,这就够了。他最后有没有出息?我们给他这个环境,他醒来以后,自己就会快速成长,我相信这一点。
三川玲:您刚刚说的,第一是因材施教,不把女儿的方法照搬到儿子身上,第二是尹老师说的以身作则——如果家庭没有读书的氛围,到六年级也不见得喜欢上阅读。
周国平:我是觉得两个孩子同父同母,差别怎么会这么大呢?生命真奇妙。
尹建莉:种小麦和种水稻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教育是找到背后共有的规则,而不是把小麦当水稻去种。
孩子们问着问题
怎么就哭了?
对谈会的最后一个部分是邀请几位孩子向二位老师提问,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孩子们起来问问题的时候,几乎都是含着眼泪的。我们来看看这些年龄在10岁左右孩子的问题。
问题一:怎么看待在理想上受到挫折?
一个孩子的提问:“之前我学了5年钢琴,但妈妈由于我要考PET(剑桥通用英语五级系列英语证书考试的第二级),就把钢琴班停掉了,我非常想继续学。您怎么看待在理想上受到挫折?”
周国平:你觉得很遗憾是吧?
孩子:是的(她递过话筒之后就抹眼泪)。
周国平:你那么喜欢,我觉得不应该断掉,真的,这有点可惜。不过,你现在仍然喜欢,课余时间还可以继续弹。而且,你曾经学过这么长时间,收获一定还在,它给你的滋养,在你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会发挥作用。
问题二:我们要为金钱妥协自己的爱好吗?
孩子提问:“我是学古筝的,我爸觉得学这个花钱太多,前几天我姥姥因为这件事情还把古筝翻起来,把琴码都弄掉了。现在妈妈还没有修好,耽误了好长时间课。家长的这些压力我真的受不了了。 ”
周国平:你特别喜欢古筝是吧?我看你都哭了。虽然受到一点小挫折,停了几天,但是我相信,你的古筝一定能学得特别好,因为你是真喜欢。
尹建莉:小朋友,你提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古筝的弦断了怎么办,但实际上,背后是很大的你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一个问题。
我给你一个非常具体的建议,让你姥姥爸爸妈妈把我的书看一看。你自己也可以看,看完以后进行自我教育,然后指出你爸爸妈妈哪里不对,这对家长也是一个帮助。
小朋友:我指出妈妈的错误时,她经常反驳我:“你说别人不对,你自己首先要做得完美”。
尹建莉:下次她再这样说时,你就告诉她:“你是大人,你先给我做个榜样!”
问题三:为了优秀我应该放弃玩吗?
孩子的提问:我特别希望成为一个学习特别好的人,特别优秀,考上特别好的初中。但是,为了获得一些有用的证书,就需要上一些刷题班,上好多特别难的课。有时候我也想玩儿。怎样既能够让我有一些时间放松,又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人呢?
尹建莉:你的问题特别有代表性。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得到别人的认可,各方面都很优秀,是每一个儿童的愿望。只是现在大家把优秀,都集中在学业成功这一个点上了,所以,就得上很多课外班什么的。这又跟你的另外一种天性——娱乐和休闲的天性——冲突了。
上进是一种天性,娱乐休闲也是一种天性。天性都没有错,千万不要把我想休息了,我不想上课,当做不好的事情,这说明你是正常的。如果一个孩子就像木头人一样,妈妈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上无数的课都没感觉,那是很恐怖的。
建议你自己做一个平衡,不要把时间塞得太满了。小升初,中考,当然是比较重要的,但它真的决定不了人生。
你阶段性地用功是可以的,但不要从初一开始,就要为了初三的中考做准备。如果可以拿出70分来努力,就尽量留下30分的闲暇。如果你对一个课程特别厌倦,可以果断放弃。什么事情把自己塞得满满的,有时候反而失去得更多。
周国平:把那些课外班该砍的都砍掉,留出玩的时间。我看你是个乖孩子,玩得不够!
问题四:兴趣和职业哪个更重要?
孩子提问:我特别喜欢画画,高中想做美术生,但我妈妈不同意,说“以后你应该从事一个正当的职业。”
周国平:家长为孩子的前途考虑多一点,可以理解。最后,能不能靠画画来有经济收入?是不容易。但如果是我来处理这个事情,我会支持你画画。
我曾给我女儿写过一封信,标题就是“兴趣比职业伟大”。考虑一个人的道路时,要首先考虑他的兴趣,而不是以后能不能成为职业。
如果时光倒回到我的童年,我说想当一个哲学家,父母会不会觉得:你疯了,那能养活自己吗?
尹建莉:我从上小学二年级,就想当一个作家。初一我就跟家人宣布,以后要得诺贝尔文学奖,然后给你们每人分两万块钱。幸亏家人没有笑话我这个理想。
你是冲着兴趣去的,你妈妈是冲着安身立命去的。但事实上,一个真正的兴趣,它就是才华,就可以养活你自己。
每一个兴趣都是神赋予你的一种天才,你要相信自己是有这个天才的。照着你的理想去做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