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你的恋爱对象,早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们在和别人谈论自己的择偶标准时,往往都会有一些具体的指标,比如,身高、体重、学历或是家庭背景。
实际上,在这些具体标准的背后,我们还会受到弹性因素的影响,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对我们性格的塑造。精神分析学认为,一个人的恋爱对象,早在他出生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
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人格发展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中指出,婴儿的口欲期是其出生后人格的初步建立阶段。什么是婴儿的口欲期?即婴儿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的过程。
在母乳喂养阶段,他们通过嘴巴的感觉来感受母亲的爱,如果在此阶段他们并没有完全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在接下来的成长阶段则会表现出一种心理慰藉似的寻求口欲期,例如,喜欢咬手指头,咬铅笔头。
换句话说,在婴儿阶段没有完全渡过口欲期的孩子会在心理层面表现出缺乏母性关爱,在男性群体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这种恋母情结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男性寻求比自己年龄较大的女性结成婚姻。
精神分析学上的俄狄浦斯学说则认为,通常情况下,男孩对母亲的依恋感比较强,女孩则比较依恋父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种依恋感会延续到异性身上,表现为择偶取向为童年阶段的依恋对象。
性格相融性
此外,我们的性格特点除了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还和我们周围的人有一定的相融性,即我们的父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性格,具体而言,我们的性格和自己同性的长辈是类似的。
所以,许多男孩在20岁左右会发现自己的性格和自己的父亲很相像,这种现象其实可以解释“妈宝男”,这类男性之所以会过分的依赖母亲和遵从母亲的决定,原因在于父亲在其成长过程中参与过少。
他们被母亲安排的生活禁锢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决定,换句话说,许多妈宝男在结婚之后依旧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父亲没有教过他该如何参与家庭生活。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学习标准往往更应该以同性为目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寻求自己的心仪对象时,也会下意识地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寻到踪迹,这种痕迹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相反的。
例如,许多家庭和睦的孩子往往在自己的家庭中可以取得良性结果,而一些在童年经受过父母家暴等行为的孩子,在组建家庭后往往虽然已经刻意注意对象的性格,但往往还是会得到相同结果。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恋爱对象的选择影响巨大,甚至是贯穿一生的,所谓我们的恋爱对象早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强调的是我们的恋爱对象会在很大层面上受到我们原生家庭的影响。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