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父母给出的激励价值足够大,孩子的“拖延症”就可以“治愈”
对于家有“拖延症”的孩子,家长们苦恼不已,不知道该如何纠正孩子的“拖延症”?当孩子吃饭拖拉、写作业拖拉、收拾书包拖拉时,有时候家长真恨不得替孩子去做,免得被孩子的“拖拉”给气炸肺腑。
其实,对于孩子的“拖延症”,只要家长制定的激励措施得当,激励的价值足以让孩子心动,孩子的拖延症就可以“治愈”。
家长发现孩子有“拖延症”后,越早纠正,效果越好,因为习惯积累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改变,孩子的“拖延症”也是属于不良习惯中的一种,越早纠正,效果越好。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俗语所揭示的道理更适合运用到孩子身上,和成年人比起来,孩子更是经不起“诱惑”,孩子在足以让自己心动的“诱惑”面前,抵抗力是很低的,家长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这个“弱点”来纠正孩子的“拖延症”。
具体该怎么操作呢?一共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阶段,了解孩子的爱好
在准备阶段,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详细的、全方位的去了解孩子,要搞清楚孩子的最爱,比如: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喜欢的玩具、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喜欢的服饰等等,总之对孩子的爱好越了解,越有利于纠正孩子的“拖延症”。
家长了解清楚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脾气秉性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活动了。
第二步:制定纠正“拖延症”的激励表
家长制作一张激励表,制作这张表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对于激励措施,家长可以让孩子发表意见,比如: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家长给出什么样的激励措施,孩子才能快速写完作业?孩子才能快速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如果孩子说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激励措施,那么家长就将孩子建议的激励措施写入激励表中。
一张激励表中只列举3到5条激励措施,不要太多,纠正孩子的缺点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太多了,效果反而不好。
第一张激励表中,列举出家长最想让孩子改正的拖拉事项,3到5项足以。等这些拖拉事项纠正好了,制作第二张激励表,再列举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必须改正的拖拉事项,也是3到5项为宜,通过激励措施的激励来纠正孩子的“拖延症”。如果还有需要纠正的拖拉事项,家长再继续制定激励表即可,直到孩子的“拖拉症”完全“治愈”为止。
第三步:严格执行激励表
激励表制定好以后,家长和孩子分别在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代表激励表的正式生效,采用一种正式的形式来让孩子感受到这个表的严肃性,不是说着玩的,将签完字的激励表贴在孩子的床头,时刻警醒着孩子。
孩子每做到一项,家长马上兑现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具有巨大“诱惑力”的激励措施来促使孩子改正不良习惯。
教育学家指出,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只需21天,通过21天的强化训练,孩子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对于21天的这个数值,我不知道准确不准确,但是我知道,孩子在不断重复一个事情时,就会形成习惯,具体需要多少时间,我不知道,只要发现孩子能自觉去做的时候,那么就可以肯定的说,孩子已经形成了这个习惯。
激励孩子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然后形成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家孩子从小就是用激励法养成的好习惯,我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会采用一些对孩子极具诱惑力的激励措施,促使孩子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到,经过激励措施的不断强化训练,孩子慢慢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习惯养成后,即使不再有激励措施,孩子也依然能够做到。
当孩子有不良的习惯时,一味的批评责怪并不能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家长不妨多采取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激励措施来促使孩子改正,只要激励措施得当,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可以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