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心: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把父母培训成明白人

文 / 婚姻与家庭亲子营
2019-07-02 10:09
赵忠心: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把父母培训成明白人

口述 | 赵忠心 文 | 本刊记者 付洋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陪伴他们长大的时光是宝贵的。身为父母,你给孩子带来的到底是温柔的雨露,还是刺骨的寒风?该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2019年,本刊将在每一期的“教育会客厅”邀请一位教育大咖来做客,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更好的父母,养出更健康的孩子。

主要观点:父母一定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明白了这些,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社会立得住,走得远,活得好。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一直从事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一共出版了60本家庭教育著作。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培训父母,不是把他们培训成教育家,而是培训成明白人。现在很多父母还糊里糊涂,不懂教育,不懂孩子。

做明白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孩子,引导孩子走向社会。

既然孩子要进入的是现代社会,父母就要分析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把每个人都推到了竞争的第一线。所以,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竞争的能力,包括知识、道德、吃苦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跟别人共处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城市父母往往不舍得孩子吃苦和失败,不让孩子去闯荡。相比之下,农村父母就很舍得,会对孩子说:“你去闯吧,闯好了你自己享受,闯不好回家,老家有房子住有饭吃。”城市父母恰恰相反,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念书,如果不好好念书,将来你就得去送快递、卖冰棍、扫大街,有你苦吃!”

农村孩子往往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而城市孩子这个工作不适应,那个单位环境不好,最后成了啃老族。在这方面,农村孩子的素质比城市孩子的高。我觉得,素质不能光拿学历文凭、受过多少教育来衡量,素质的核心应该是自我发展能力。走入社会后的表现比在学校时好,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有后劲儿,这也是素质。

现代社会还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文化素养的竞争,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读书,给他创造学习的环境。现在,仍然有一些农民让孩子退学,早早参加工作,这就是看不到现代社会的本质,目光短浅。

现代社会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它飞速发展,时刻都在变化,手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求知欲,就是学了新的东西,还想学习更新的东西,永远不知满足,永远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热情和探索的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识。因为,当一个孩子有了求知欲,他就会主动学习,自然可以掌握知识。

想让孩子拥有旺盛的求知欲,就要让他对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产生兴趣,让他觉得学习有意思,能够产生一种愉悦感。现在,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孩子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范围,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孩子越学越没劲儿,觉得学习是一个苦差事,从而丧失了兴趣。老师留了20道题,父母对孩子说:“好,那我再给你留80道,你做100道吧。”不把孩子弄烦,父母绝不罢休。

如果父母过分在意考试和排名,孩子就会越学越厌烦。人生这么漫长,我希望父母不要急功近利,打造所谓的“神童”和“高考状元”。有一句话叫“出水才看两腿泥”,到最后才能看到谁有成就,谁没有成就。过早地获得荣誉往往不是动力,反而成为孩子的负担。比如中国第一神童宁铂,13岁就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家喻户晓。但是后来,他曾经3次报考研究生,却连考场大门都没有走进,因为他恐惧失败,担心一旦考不上,“神童”的名声就完了。最后,他选择出家,因为这样就再也不用活在大家期许的目光之中。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的40年里,各个省份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在事业上有突出成就,其中最好的是成为高级打工者。因为想一直保持“第一名”的位置,他们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功课上,那么用于课外兴趣爱好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少了,缺乏社会实践,知识面相对狭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会太好。我们都知道马云、潘石屹不是高考状元,甚至不是名校大学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发展。

所以,我建议父母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允许孩子做个中等生。少了学习的压力和父母的期待,孩子反而能更有活力,更有求知欲和创造性,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那些能力。

赵忠心: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把父母培训成明白人

做明白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

我认为,全面性和开放性是家庭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有效地限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子女数量的减少,让父母对孩子精雕细刻,但很容易走进片面性的误区。目前的家庭教育,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只进行了一半的教育”,表现在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生活常识,重特长轻全面发展。

很多人问我,孩子懒、笨怎么办?我的观点是:孩子有病,父母吃药。懒人是勤人惯出来的,笨人是巧人惯出来的。如果从小到大,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来包办代替,什么困难都依靠父母来解决,那么,孩子只有被别人照顾的经历,而没有照顾别人的体验,他就永远学不会包容,学不会心里有别人。父母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自然孩子也培养不出克服困难和吃苦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还会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甚至觉得父母欠他们的。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即书本;一本是无字的书,即生活。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乖乖地坐着读书才是学习,这种理解是非常狭隘的。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特别赞成父母多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出去旅游看看世界。这些事情的教育作用不会立竿见影,对孩子的考试可能没有多大帮助,但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是帮孩子积累很多感性认识,丰富他的生活体验。比如书上说“秋风扫落叶”,但是如果孩子接触大自然,就会知道松树和柏树在秋天是没有落叶的。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才能更好地理解理性知识,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发展特长方面,父母的教育也很片面。我不反对孩子发展特长,只要他具备相应的兴趣和能力。但是我认为,发展特长的目的不是掌握一门技艺或者升学加分,而是让孩子体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思维模式,拥有多元的思维方式。任何行为和语言背后,都有思维支配。当孩子体验得多了,他看待问题就可以有多个角度和侧面,会思考得很全面、深刻。一个思维模式单一的人,不会有长久的发展。

很多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我是文科生,还要去学数学?”其实,数学能够锻炼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本身是个诗人。写诗和研究火箭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诗歌让科学家拥有了超越现实的浪漫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他的思维非常开阔,可以用多种思维模式、角度来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科学家就是探索别人没有探索的事,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如果局限于某个专业某个学科,将来只能当技工,当不了科学家。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要求孩子学什么都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都要有用。很多学习是需要经历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多少年之后才显现它的作用。

除了全面性,家庭教育还需要具有开放性。现在,父母的教育理念比较封闭,一是不支持孩子接触社会。父母总觉得社会太复杂了,担心孩子出去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或者伤害,舍不得把孩子放出去。有时候,因为怕孩子看见不好的东西,甚至不让他了解社会的阴暗面。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社会也是。在孩子上学后,父母可以慢慢地把真实的社会告诉他。既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孩子才会比较完整地看到一个外部世界。如果孩子从小很少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总觉得这个社会是完美无缺的,那么等他长大后,就很难适应真实的社会。我建议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以社会做课堂,以社会生活为教材,比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

二是家庭教育中缺少互动,多是父母对孩子的单纯说教。家庭教育本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哪怕孩子再小也有主观能动性。对父母的教育,孩子不是盲目地接受,而是有所选择:哪些话我听,哪些话我不听。如果父母太武断,要求孩子凡事都必须听他的,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乖,越来越没有主见,没有自我。

赵忠心: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把父母培训成明白人

做明白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则

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因材施教。在教育孩子方面,根本不存在灵丹妙药,这就要求父母多学多思考,多做少说教。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每个家庭也是特殊的。孩子身上发生的问题千差万别,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父母希望一劳永逸,这是不现实的。包治百病的药都是假药,所有家庭都适用的教育方法一定是伪科学。

所以,我希望中国的父母都要学会思考。无论孩子出现什么问题,首先分析原因: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这样的呢?把原因分析透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80%。思考能让人成熟,是一个人成长、独立必须要拥有的素质和能力,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所以,我的文章都是讲家庭教育的理念,引导父母如何思考,从来不教具体的方法。因为如果方法讲得太具体,父母就会直接拿来套用在孩子身上,不肯自己动脑筋,越来越懒,越来越笨。

现在,网上流行“N天搞定孩子”之类的课程都是伪科学,讲课的人根本不懂教育。搞定是什么意思?是把孩子搞死、搞垮还是搞残?让孩子听话,不懂得反抗,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你以为孩子是低等动物吗?

家庭教育是一个父母和孩子用心互动的过程,没有绝招和秘诀,只有思考,父母需要从实际出发。举个例子,老师说一天要学30个单词。有的孩子一天只能学10个单词,有的孩子一天学30个单词不够,还想学。所以,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他是哪种孩子?如果是学得慢的孩子,就要和老师沟通减少作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学,让他能够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不是一直体验永远完不成作业的挫败感。对于学得快的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陪伴他做一些课外阅读,满足孩子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人制宜。

一听某些专家说不能让孩子看电视、看手机,有的父母就慌了,干脆把电视卖掉,把手机锁起来。父母需要思考:看电视和手机,对孩子的利弊是什么?看手机本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得了手机依赖症,预防手机依赖症需要父母以身作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爸爸玩儿手游,妈妈刷淘宝,父母都不陪孩子玩,孩子又缺少同伴,他不玩儿手机干什么?父母自己都没有克制的能力,怎么教育孩子?如果父母不想孩子依赖手机,首先要自己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游戏、聊天,他的生活充实了,自然就会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很多父母懒得动脑筋思考,也和手机依赖症有关,因为他们都成了信息的奴隶。每天通过手机接收大量的信息,知道的事比谁都多,但事业上不会有多大成就,更不会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因为,他们所有的时间都被手机撕成了碎片,不能集中精力对问题做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思考。他们沉迷于刷朋友圈,却对身边的伴侣、父母、孩子视而不见,对他们说的话充耳不闻。所以,真正需要管理好手机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少说教多做事。现在很多父母成天说说说,比老师还老师,很烦人。身教胜于言传,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家庭教育绝对不是上课。比如,想让孩子孝顺,就要对父母孝顺。如果自己心里没有爹妈,怎么教孩子都没用。

我的母亲不识字,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她是我的人生导师。我小时候,省委宣传部长对她说:“你们家过去对抗日战争贡献很大,孩子们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我来帮你解决。”我母亲说:“孩子的路,让他们自己走,我们不愿意麻烦别人。”母亲的做法,让我终身受益,后来,我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愿去生活,独立解决困难。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社会立得住,走得远,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