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精疲力尽却死磕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才是正解
2017年的日剧《宠物情人》因为一个“我也想要充充电”的场面迅速蹿红。职业女强人澄丽下班后精疲力尽,一进门就瘫在了她饲养的“宠物”武志身上,并说自己是在“充电”。
澄丽的“充电”行为击中了所有上班族,我们在办公室时刻积极,但走出办公大楼的那一刻,大家就会像用久了的手机电池,电量迅速下降。有时下班后,我甚至会在工位上呆坐一会儿,因为不确定是否能挤进回家的地铁,有时也常常会在路边坐一会儿,因为觉得连抬手拦车的力气都没有了,没有下班的喜悦,只剩一个疲惫不堪的空壳。
想想自己每天电量耗尽的惨样,再看看那些永远精力旺盛的人,简直让我怀疑人生。
直到我读到了 汤姆·拉思(Tom Rath) 所著的 《你充满电了吗:激活人生状态的精力管理关键》。汤姆 16 岁被确诊癌症,不得不摘除了左眼,之后每年还要住院一周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还能再活一年。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癌症病人的心灵鸡汤,你就错了,汤姆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同时也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盖洛普的咨询业务负责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不仅如此,汤姆还是一名畅销书作家,致力于将自己的抗癌心得和效率诀窍分享给大家。
当他发现他的员工也像你我一样,下班后就如电量耗尽的空壳一般。因此,为了找到让电量重新满格的方法,汤姆和团队遍寻研究及论文,最终找到并归类了 2600 多种恢复电量的方法,并将其中最有效可行的策略提炼为 3 大关键点,和 21 个激活人生状态的精力管理技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汤姆在书中的 4 条有关工作的精力管理建议。
好工作是找到的吗?
每个人都找过工作,每个人也都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在入职前,你永远也无法确定这份工作的好坏。Tom 根据盖普洛的调查结果得出:好工作不是找到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工作不应只为生存,还应追求意义。
没有一份工作完美符合“钱多、事少、离家近”,也没有一份工作没有办公室政治,但还是有很多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医务工作者收入不高,昼夜轮班,但他们喜欢作为一名白衣天使,拯救生命。列车员夫妻春运期间只能在站台上,趁着列车到站间隙,远远地互相凝望两分钟,但他们只要想到自己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与家人团聚,他们就觉得这是一份好工作。
现代人常说“上班如上坟”,然而曾经有一群人真的活在坟地里,就是那些被抓进集中营的犹太人。纳粹暴行不可饶恕,集中营中的自杀者却也不计其数,但最终能够活下来的,除了对生的渴望,更是因为他们希望活着出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
其中一个活着离开集中营的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在 1946 年出版了其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记录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以及自己和其他人是如何通过寻找意义而幸存的。(这本书最近一次中文再版是 2015 年)
不过弗兰克有关意义的发现在他被关进集中营前就开始了。他还是医学生时,发明了一种名为“意义疗法”的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人们找到切合实际的目标,创造“个体意义”,从而阻止青少年自杀。
用弗兰克的话说,“幸福不是寻找来的,而是被引发的。一个人的幸福肯定是有原因的。”
城市越来越大,除了人口膨胀,对每个人来说,更明显的是通勤时间的增长。我有两个朋友曾经就有这个问题,线路长,地铁又十分拥挤,他们甚至一度想辞职。
奇怪的是,当他们把家搬的更远后,他们却说通勤问题解决了。原来他们搬去了地铁终点站,每天上车有座,还能气定神闲看书。虽然通勤的时间增加了,但利用通勤时间看书、听网课,反而让他们多了充实自己的时间。每天看书学习,再将理论运用于工作实践,现在,他们比过去更加热爱这份工作了。
让工作充满意义,哪怕是整理货架这样简单的小事,只要想到能让顾客顺利购买到想要的商品,能给与对方帮助,就会从工作中收获快乐和幸福。
多做善意推断
写这篇文的初衷,是因为一个朋友 Sun。
Sun 是个工作狂,年后跳槽了新公司,最近我却发现他郁郁寡欢,甚至有些自我怀疑。他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同事的态度,更怀疑工作的意义。他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了针对,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他对工作,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根据他的描述,他大概是碰上了办公室斗争和老板偏见的结合体。而对于这种糟心的工作环境,Tom 指出,除了猛烈回击,我们在回应时如果带一些善意,从好的角度出发,反而能更好的化解问题,甚至是从源头避免问题。
我一直不善言谈,尤其羡慕那些吵起架来气势汹汹,把对方逼的理屈词穷的人。羡慕他们反应快,羡慕他们回击猛,更是羡慕他们不吃亏。但当我了解到“善意推断”的好处后,我发现这些“口头胜利”的人根本没得好。
回想自己过往的经历,被人踩了脚,我大概一句“没关系”,转头也就忘了。但如果我一开始就认为对方是恶意的,我大概会咄咄逼人,搜罗一切证据证明他“有罪”,并且这件事对我情绪的影响,怕是久久不能平息,一天的好心情也会不翼而飞。
所以那个咄咄逼人的人,真的赢了吗?当你对别人发火时,最受伤的其实是你自己。
当我们感到威胁时,比如像 Sun 觉得自己被针对了,身体会自动做出消极反应,如心跳加快,皮质醇分泌增多,进入一种“战或逃”的状态。在战或逃的状态下,身体攻击性提高,思维能力则会下降,导致我们无法冷静看清事情的真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还记得那个杯弓蛇影的故事吗?当你紧张害怕时,会完全失去分辨能力,看不清形势,以至于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但当你冷静下来,就会发现事实的真相。
很多时候,老板夸奖或批评员工,并不完全因为工作业绩,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手段。虽然工作上的真真假假需要用心分辨,但一个善意推断是对你真的有好处。
百事可乐 CEO 卢英德曾说:“当你推断别人的意图是恶意的时,你会感到愤怒。如果你放弃愤怒,进行善意推断,那么你会感到高兴……不会变得防备。你不会大吼大叫,你会试着去理解,去倾听。”
火焰炙热,但如果在接触火焰时,我们给自己加一层保护壳,就能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不眠不休是最错误的努力
随着产业转变,现在很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得分秒必争。这让我们不敢休息片刻,恨不得 24 小时盯着事态发展,所有的一切都要快快快。
然而 Tom 在书中指出,这种不眠不休,争分夺秒的工作,并不能证明你工作努力,甚至还会导致你工作效率下降。
在《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有关精英表现的研究中,人们只把目光聚焦在了刻意练习上,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睡眠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研究里,表现最好的人平均每晚睡8小时36分钟。也就是说,这些精英们每一晚的睡眠,都比普通美国人要多出 2 小时。并且埃里克森的研究还表明,提高休息频率,能为精英们带来更好的表现。
也就是说,如果你做一件事太久,你的表现就会下降。而为了避免递减结果,Tom 建议采取冲刺式工作法。
时间追踪软件 DeskTime 曾做过一次研究,为了找出时间使用情况对工作进度的影响,他们对 36000 名员工进行了研究。最终他们发现,最有效率的那 10% 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不是一直持续工作,而是间歇式的,规律性工作。这 10% 的精英员工,每工作52 分钟就休息 17 分钟,然后继续投入工作。
研究者认为,这种工作模式能够提高效率的原因,是这 10% 的员工把他们的工作时间看作是一场冲刺。他们在强烈的工作目的下,高效利用这52 分钟,然后休息,为下一场冲刺做准备。
一场全程马拉松是 42 公里,顶尖运动员也要持续奔跑 3~4 小时。相较于生理上的疼痛,精神上的折磨更令人痛苦。所以很多有经验的马拉松运动员,会采取阶段式冲刺法,将全程 42 公里,分为不同的段落,记下每段的标志物。发令枪之后,他们的目标不是一开始就要完成整个 42 公里赛程,而是要尽快赶到下一阶段的标志物,反而一开始就奔着终点去的人,很有可能无法完赛。
所以,当你不眠不休的工作时,并不是最好的工作方法,甚至是最错误的努力。长时间的工作会让你的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是频频出错。反而规律的休息,保持身体健康,才是高效工作的秘诀。
诸葛亮应该是历史上被人称颂最多的,是因为他的智计无双,更是因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圣人也会犯错,诸葛亮的错也许就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太过于投入工作,反而无法更好的完成工作。诸葛亮太想要收复江山恢复汉室,完成刘备重托,然而最终却因操劳过度,致死没能完成宏远。
这种例子真是太多太多,医务工作者竭尽全力让每一位患者康复,却容易忽略自己的病症,甚至倒在了抢救患者的手术台上。在为他们这种舍己奉献精神感动同时,我却更希望他们多关心一些自己的健康,因为只有他们更健康,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毕竟,电动牙刷电量满格时的清洁效果,不仅是好于,而是远远好于电量告急时的清洁效果。所以你希望你的电动牙刷电量满格还是电量告急呢?
总结
最后来总结一下,如何在工作中做好精力管理,让自己一整天都电量满格?
01. 要找到工作的意义,让工作从生存变成生活。从完成任务,变成帮助他人,主动将工作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02. 你很难找到完全满意的工作环境,但多做一些善意推断,能从根本上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03. 比起长时间持续工作,间歇性的冲刺工作法,能让你更高效也更轻松
以上就是我读了 汤姆·拉思(Tom Rath) 所著的 《你充满电了吗:激活人生状态的精力管理关键》后,有关如何进行精力管理,更好工作的一些领悟。如果你也对精力管理感兴趣,书中还有其他将近 20 条切实有效的精力管理技巧在等着你。
读书有意思,读有意思的书,做有意思的人。我是张萌萌,每周一本书,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