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请务必远离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毒鸡汤、厚黑学,其实不然,英国著名心理学艾森克在EPQ人格问卷中,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
微信和QQ是我们常用的社交工具,发朋友圈更是我们的生活常态,上面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日常感悟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还能收到他人的评论与反馈。
这种简单的分享与关注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满足感,让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分享着自己的动态。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从来不发朋友圈,这背后是什么心理呢?
无效社交
曾听过一位大学教授说自己从来不玩微信朋友圈,觉得刷朋友圈是一个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表面上看,彼此之间点赞、评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事实上,这些都是"无效社交"。
什么是无效社交(Ineffective social interactio)?
指的是无法从精神层面给人带来进步的社交活动。被关注虽然能够给我们带来短暂的心理满足感,但久而久之,我们会上瘾,导致我们无论是吃饭,还是看见了什么新鲜事情,都会停下来拍照发朋友圈,做了很多无意义的举动。
教授还发现,生活中,在与一些人谈话的时候,对方虽然在听,却总是忍不住看手机、刷着朋友圈,这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效率。
教授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干脆关闭了朋友圈,不仅自己不发动态,也不看别人的动态。从这个角度看,这类人从来不发朋友圈,仅仅是为了提高生活效率,让生活更加有质量,不被无意义的信息所烦恼。
高掩饰性
还有一些人从来不发朋友圈,并不是为了提高生活效率,而是因为他们具有高掩饰性(High camouflage)的人格特点,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将伪装出的一面呈现给外界。
对于这种人而言,你永远难以猜透他们的真实心理活动是什么,他们始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怎么跟外界交流。
心理学家认为,高掩饰性人群是危险的。他们的心思总是难以捉摸,并尽可能的将自己伪装成别的样子,内心城府颇深。如果你得罪了他们,可能他们表面上还是会和你友好相处、恭恭敬敬,却在背地里捅你刀子。
除此之外,这种人总是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很难打动他们。如果这种想法没有被及时纠正,他们会养成唯利是图的心理特点,为达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且极其善于伪装,令人捉摸不透。
另一方面,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中的"掩饰性"得分往往很高。所以,一般的自陈式量表很难测验出他们真实的心理特质,因为他们会在各个方面将自己掩饰起来,压抑着真实的态度倾向。
这一点也会体现在生活当中,他们会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样子,让人误以为真。却殊不知这只是他们想要给人呈现的一面,而最真实的自我早已被他们隐藏好了。
所以说,与这种人相处也是比较危险的,因为他们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变得十分善变,缺乏信任,让人难以接近、难以深入理解,从这个角度看,请务必远离那些,从来不发朋友圈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社交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