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的3大误区,你犯了几个
你眼中的计划表应该是什么样?
先看一张学霸的计划表,这张计划表是清华大学一位学霸一周的记录。
看完以后,相信好多人的感觉可能都是震惊,不愧是清华学霸。网上好多的网友都感叹自己与学霸的差距。
后来一段时间,我也为自己制定了计划,可是理想与现实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密密麻麻的计划,其实背后是无尽的焦虑和压力。
因为好多时候会因为一些其他的事,无法按照计划去完成。这种计划表,一旦有一个计划没有按照计划做完,那么这份计划就近乎废了。
可能好多人都有这样的烦恼,可是清华学霸为什么能做到,我们就做不到呢?
告诉你一个让你欣慰的事实:清华的学霸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表执行。
真正的事实是,这张表格是作者每天晚上,等一天过完以后,把今天的事情依次填写上去。而不是所谓提前写好了时间表,然后去执行。
而真正的计划表并不是这样,清华学霸的计划表只是列出了今天要做的事情,具体哪些事情要什么时候做,自己根据事情的用时长短来判断。
她做计划时的中心是把今天的计划完成就好,无论是一天中什么时候完成。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而不是让自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按照计划表一分不差的执行。
1、拖延者做计划的误区好多人之所以拖延,好多时候都是他们对时间的估算存在误区。
《拖延心理学》中解释:拖延者对时间的看法相当不现实,他们跟时间的关系是一厢情愿,他们希望发现比客观存在的时间更多的时间,仿佛时间可以被无限拉伸,而不是有限的。
拖延者喜欢呆在一个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模糊王国里,而不喜欢一个具体的、可测量的或者有限的时间框架内。
因此拖延者在做计划时会有这些误区。
1、目标过于宏大不切实际
开始制定计划时,人们往往会雄心壮志,好多时候会把目标定的特别高大上,无形中给了自己好多压力,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才发现好多难题,无法继续执行,导致信心挫败,最终放弃。
比如:一个原本一年读5本书的人,突然让他一年读100本书,这个目标的难度就非常大,也不太切合实际。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可以实现,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不太容易了。目标太大或者太急功近利,最后的结果都不太好。
就像是好多减肥的人,总是幻想一个月可以减掉20斤,即便是真的能够实现,这种方法可能也并不值得推广,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
2、制定太具体太详细的计划表
好多人可能会好奇,好多时间管理达人都说过,做计划时一定要越具体越好,按照计划表执行。这种计划表可能对于时间管理达人来说挺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时间管理的人来说,执行起来非常困难。
因为我们一天的安排可能会被好多事情打断,或者突然会有一些紧急的事情需要现在就处理,这些事情我们是无法提前预知的,所以,制定一个太具体、太详细的计划表反而不会让你变得更加自律。相反会让你更加焦虑,甚至怀疑自己没有能力。
3、不给计划预留缓冲时间
我们在执行计划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尤其是一些陌生的计划。所以可以适当的为自己留一点缓冲的空间。
比如你打算写一篇文章,收集资料你计划用时一个小时,其实你是可以给自己预留一些缓冲的时间,可能在搜集资料时并没有找到实质的有价值的资料,可以多出0.5-1个小时,也会减轻自己的压力。
预留处的时间可以是防止计划有变,给自己的一点缓和的空间,也可以可以作为让大脑适当休息的时间。
同时即便是提前完成了任务,也不要急于坐下一个任务,可以回顾一下现在完成的任务,或者休息一下,然后再去完成下一个任务。
如何做一个合理的计划?我们都知道做一个好的计划,对管理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呢?
做计划时不需要具体到,你今天几点到几点做什么事情,只需要知道这个计划完成大概需要花多长时间就好。
1、学会估算时间
错误的估算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把时间当作朋友》提到一个侯世达法则: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做计划时最致命的错误。任务方法分为两种,熟悉的任务和陌生的任务。
对于熟悉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如何拆解任务,分配拆解的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都有多少步骤,每个步骤要花多长时间。哪些步骤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对于陌生的任务,在执行时会遭遇各种意外,实际上,"意外"是任何完成这个任务的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事情。并且每一项任务的属性都是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解决意外"。
《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提到:要想提高估算能力,就要养成一个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在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奇特的一生》中讲了叫柳比歇夫的人。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70部学术著作,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等经典著作。还有各种各样的论文和著作,一共写了500多印张,并且做事效率极高。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好多都源于他独特的工作方法。
他独特的工作方法是"时间统计法",就是他会在自己的日记本里记录自己每一天他做的事,用了多长时间,只是单纯的记录用时时间。
并且每个月底他都要做一个小结,比如分类工作花费了6小时25分,杂事花费了1个小时,校对《达达派研究》花费30分……。
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统计自己熟悉的工作可能要花多长时间,然后根据时间长短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2、及时行动
当你接到一个任务,什么时候开始最好?不是越早越好,而是现在就开始。
所谓的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
有一个墨菲拓扑定律: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恶性循环。这条定律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及时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有时我们没有立刻行动可能是因为害怕出错,和在意外界对你的评价。
你要明白:一个人一旦认真做事,被嘲笑、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所以没有必要在意来自他人的,非建设性的负面评价,没有谁从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
3、专注做一件事
乔西比林斯说过:只做一件事,就像用邮票黏住信封,不达目的不放松。人的精力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专注精力做好一件事就是最应该做的。
当我们同时做两件事时,会让我们出现时间或者精力稀缺的现象。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书中提到:稀缺会让人们的宽带变窄。而宽带负担会影响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比如,好毕业生纠结于考研还是找工作。一些人总想着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这样一方考研失败可以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找工作与考研都是特别重要的事,而考研更需要强大的毅力和精神。好多全职备考的人都惨遭失败。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其中一个,专心做一件事,否则到最后,最怕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得不到。
4、根据计划及时反馈和调整
制定计划时要想到变化,应该以实际情况分析自己的计划。
如果从一年计划倒退一个月、一周的计划,这种形式对于刚刚开始自律,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说有点困难。你可以先制定一天的计划,然后去实践,实践的过程中看是否完成了。
如果完成了,总结经验,第二天继续按照第一天的模式制定计划。如果没有完成那分析原因,为什么没有完成。然后把一些因素考虑到第二天的计划中去。
然后再去制定一星期的计划,两星期的计划,一个月的计划,然后是一个季度的计划。
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目标越容易实现,一边走一边实践,目标现实可行,方向确定的情况下,计划方能成功。
5、利用零碎时间
在《如何掌控你的时间与生活》中提到一种叫做"瑞士奶酪"法的时间管理方法,就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做一些事。而不是消极的等待整块的时间,这种方法对于启动或者启动后使之保持连续性非常有帮助。
现在对于好多人来说,整块的时间非常奢侈,我们的时间几乎被分割为零碎的时间,因此现在好多碎片化阅读。
瑞士奶酪法最大的好处是务实,相比大块的时间,你更容易时不时找到15分钟或者半个小时的时间。
以前我是一个超级讨厌做饭的人,因为我觉得每次做饭不仅是需要摘菜,做饭,最重要的是吃完饭以后还要洗碗,刷锅。
每次我想到要有这么多的事要干,内心就会抗拒。偶然的一次,我发现了一个小技巧,突然感觉做饭并没有那么繁琐。
在做完饭,把饭盛好以后,我会直接把锅直接刷了,还有厨房里的案板、厨具等等,全部收拾干净,然后再去吃饭。
其实整个过程大概需要5-8分钟的时间,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就让我感觉吃完饭后我只需要刷一下碗筷就好了。
我把任务分解,充分利用零碎思维时间,这样直接把我的压力减轻了一半。
无论是做计划还是时间管理,短时间内不可能让你从一个拖延的人变成一个自律的人,每一种方法都没有绝对的正确,还要根据自己的实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时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