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自信”变“真自卑”,孩子大考前自暴自弃,这时教育有点晚了
同事这两天都被亲戚拉到家里,给马上要参加中考的孩子做思想工作。这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一直挺自信的样子。但因为上次模拟考的成绩不理想,就一蹶不振起来,说自己再怎么学,也就是这个水平。现在甚至连课都不想上了。
一直自信满满的孩子,怎么会就这样自暴自弃起来?那是因为平时孩子表现出来的,都是经过包装的“假自信”。仅仅因为一次模拟考试的失利,孩子的“假自信”就变成了“真自卑”。坦白说,到了这个时候,再去做思想工作,需要太多时间和精力,无论如何都有点晚了。
自卑是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能引发抑郁甚至自杀的悲剧。而在这些悲剧里,并不是每个主人公都郁郁寡欢。相反,许多孩子都披着自信、乐观的包装,却最终没能爬出自卑的深渊。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籍高材生郭衡是同学们心中的乐天派,“乐观、坚强、阳光、自信”是大家对她的评价。但这位学霸却在自己的公寓内自缢身亡,遗书中的她已经陷入极度的自卑:“除了中文,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面对比自己优秀百倍的同学,我已经再没有能立足的东西!”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孩子拥有了“假自信”、“假乐观”?为什么假自信的后面竟然隐藏着这么深刻的自卑和压抑?这还是得从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说起。
夸出来的假自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对夸奖和鼓励做了多年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针对完成相同挑战的孩子,给予“鼓励努力”或者“夸奖聪明”的不同激励。
结果发现,被鼓励努力的孩子愿意尝试困难的挑战,因为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越来越好;而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却不相信自己的倾向,为了保持聪明孩子的形象,他们不敢尝试困难的挑战。
看到这里,总夸孩子“真聪明”的家长们应有所警示,因为您的夸奖可能正在培养孩子的“假自信”。表面上孩子自我感觉挺好,事实上却陷入无助和自我怀疑。因为总有比自己更聪明、更能干的小朋友出现,到时候又要如何自处?
帮出来的假自信“你别看我得了那么多‘作文奖’,我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写作!”一个朋友从小写作文都会被作为例文在班里念,还得过无数次的作文奖。但是她却说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写作。
因为从小写完作文,爸爸都会帮她“大改”到面目全非。等到老师同学看到听到的,都是经爸爸之手写的作文。虽然得奖不少,她也尝尝自诩写作优秀,但是内心却永远有个自卑的缺口:我其实不会写作,爸爸才会写。
大概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的家长这样重视教育,家长陪着孩子预习、复习、写作业,帮的太多了,就让孩子都分不清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家长做的。家长帮出来的“假成绩”,当然只会带来孩子的“假自信”。
假的当然没法长久,许多孩子入学时很有优势、自信满满,但到了高年级却原形毕露。这样的落差,让孩子的“假自信”也难以为继了,有些孩子还跌入了自暴自弃的深渊。
孩子会产生“假自信”,归根结底是因为“无助”、缺乏“掌控感”。当孩子拥有了掌控感,就不会在意自己现在的不足。因为即使现在的自己不够好,也可以通过努力变更好,这是掌控感带来的信心。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真自信,父母还得从建立孩子的“掌控感”入手。
接受失败,是真自信的开始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同时,失败也是“自信”之母。正确的接受和认识失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通过努力获得进步,这才是建立自信的正确步骤。
还说家里老大的例子,上小学时因为没有提前上过幼小衔接的培训班,虽然上学的时候孩子识字量已经很大,但面对一个星期教完的汉语拼音,孩子还是遇到了极大的学习困难。还曾经在草稿纸上写了许多“我是失败者”。
面对糟糕的成绩,我从来没有对他的分数做过任何要求和评价,只是跟他一起分析错误,帮他把不懂的地方补上,不断鼓励他的每一次进步。面对拼音听写的短板,我们有一阵每晚学习拼音、听写、纠错,总算过了一关又一关。
起起伏伏一直到三年级下学期,孩子才找到自己的位置,从此在班里保持前10名的成绩。而他也再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拼音都被我搞定了,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学会放手,孩子才有真自信从三年级开始,我不再帮孩子检查作业,当时着实顶着许多压力。因为在刚开始的几天,孩子的作业质量明显下降,成绩也有下滑。老师自然要找家长,知道我不帮孩子检查作业之后,更是“微词”不少,还在家长会上旁敲侧击,建议家长们还是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其实,当家长放手,孩子就不得不接过了“自己为自己负责”的重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在班里的社交位置,这个位置跟学习、社交、运动等都有关系。当学习成绩下滑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社交位置的变化,为了维持住自己的位置,他会做出努力。
这个时候,家长真正要做的,是在他努力的时候加一把劲,在努力之后帮他记住和强化成功的感受。所以,我虽然不帮孩子检查作业,却会帮孩子分析试卷,提示他努力的方向。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一如既往的鼓励他,并强化“努力=进步”的认知。
在这样旁敲侧击的干预之下,到三年级下学期,孩子已经完全可以高质量的完成作业,自己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自己学业的掌控感更强了,这种掌控感直接带来了自信,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怎样的努力能带来怎样的结果。
如果说自卑是各种心理问题的心结,“掌控感”可能就是解开心结的钥匙。当家长放弃对结果和成绩的执念,把重点放在孩子的努力过程与进步上,孩子就获得了拥有掌控感的基本条件。而“一切尽在掌握”不正是自信的最高境界?
我是枫糖妈妈,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孩子。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枫糖妈妈,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