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是病,要治疗成瘾者,更要治疗游戏行业和家庭教育

文 / 熊丙奇看教育
2019-06-02 13:06

世界卫生组织在近日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中,将“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并将于2022年开始正式生效。专家提醒,如果青少年出现对游戏行为失去控制,因游戏而减少其他兴趣爱好,即使知道负面后果仍存在过度游戏,就要高度警惕游戏障碍。

“游戏成瘾”是病,要治疗成瘾者,更要治疗游戏行业和家庭教育


“游戏成瘾”是病,并给出诊断的标准,这可以让“游戏成瘾”的救治更加规范,不像现在各种治网瘾机构鱼龙混杂,但是,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预防,不要染上“游戏成瘾病”。让未成年学生远离“游戏成瘾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实,按照世卫组织给出的认定标准,最终诊断患有“游戏成瘾病”的青少年,会远远少于现实生活中有“游戏成瘾”问题的青少年。因为作为病症的“游戏成瘾”,是“游戏成瘾”已经发展到必须治疗的地步了,本人已经完全失控,除了游戏没有其他任何兴趣爱好。当一个人患上“游戏成瘾病”,不仅会严重影响本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会来伤害。

“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对救助“游戏成瘾”患者,有着积极意义。当前,我国一些青少年沉迷网游,学校不管、家长不知道怎么矫正,加之正规的治疗机构缺乏,于是一些非法的戒网瘾机构受到家长追捧。媒体对这类非法的戒网瘾机构多有报道,可是,病急乱投医的家长认为这些机构好歹给他们一个选择。从这一角度看,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可以推进对“游戏成瘾”的科学救治。

“游戏成瘾”是病,要治疗成瘾者,更要治疗游戏行业和家庭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两个极端认识。

一个极端是,既然“游戏成瘾”是病,因此,不应该让孩子接触任何游戏,要禁止未成年使用智能手机,甚至有人建议禁止游戏业。

另一个极端是,把“游戏成瘾”列为疾病,是夸大了游戏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有电竞专业,也有人把打游戏作为职业。

简单来说,一个是不允许孩子玩游戏,一个是纵容孩子玩游戏。这两个极端,导致治理游戏行业存在舆论撕裂,同时,由于把责任都推给游戏供给——没有游戏也就没有“游戏成瘾”——因此,有的家长在抱怨、指责游戏商家时,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监护、引导责任,这导致不少未成年学生,从接触网络游戏,出现“游戏成瘾”问题,一直发展到有严重的“游戏障碍”。

预防未成年人“游戏成瘾”,就需要避免这两个极端。后一个极端认识的支持者,大多是游戏商家和游戏玩家,他们的态度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一些人对玩游戏有偏见,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其实,从利益角度,是很容易理解这种认识的,游戏开发商和经营商,当然希望有更多的玩家,而且玩家玩得爱不释手最好。但是,一个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还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把“游戏成瘾”列为疾病,要求监管部门和游戏商家都认识到“游戏成瘾”对玩家和社会的危害,必须规范游戏业的发展,控制游戏总量,禁止、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要切实建立游戏防沉迷系统。我国游戏经营商,已经上线了游戏防沉迷系统,对游戏玩家进行实名认证,限制未成年玩家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但是,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很容易买到二手账号,这让实名认证形同虚设。

“游戏成瘾”是病,要治疗成瘾者,更要治疗游戏行业和家庭教育

而家长也要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禁止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禁止玩游戏,是不太现实的。更理性的态度是,对孩子使用智能使用,玩网络游戏,进行监护、引导。“游戏成瘾”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包括对“游戏成瘾”病的治疗,也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有一些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可是,在父母的视线之外,孩子照样会玩游戏,而由于在玩游戏时,没有父母的监督、约束和引导,让孩子掌握玩游戏的时间,培养良好的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这些孩子反而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另外,父母的陪伴,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通过陪伴,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发展孩子更广泛的兴趣,但现在很多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这也导致孩子除学习之外,就用手机游戏打发时间,进而沉迷网络。这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十分突出。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有现实的困扰,没有时间陪孩子,不懂得指导孩子的方法。因此他们希望禁止游戏,关掉所有经营性网吧,但这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除了发泄不满情绪外,无济于事。教育孩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把控自我,进行自主管理,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游戏成瘾”是玩家的病,也是游戏行业的“病”,家庭教育的“病”,需要综合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