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明明有好多要说的,临场却忘记了怎么办?心理学家教你三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在网络上发起了一次调查,要求网友写下自己最害怕的事情。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死亡仅仅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竟然是当众说话。
相信很多人对当众发言讳莫如深:明明已经打好了腹稿,临场脑海却一片空白,为什么我们总会怯场呢?如何才能避免怯场?
什么是怯场?
怯场(stage fright)指的是在某些特殊场景中,因为紧张而显得行为不自然。在不同的场景中,怯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不同的。
瓦伦达效应(Karl Wallenda Effect)缘自一起真实的事件。瓦伦达是美国一名十分出色的杂技演员,尤其擅长高空钢索表演。
当时,他所在的杂技团要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由于在瓦伦达的演出生涯中从未出现过失误,于是杂技团便派出瓦伦达表演。
在演出前,瓦伦达一反常态,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表演太重要了,我一定要成功。”结果,在表演的过程中,瓦伦达出现严重失误,从10米高台摔下一命呜呼。
从瓦伦达的惨剧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拥有高超的杂技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可是,一旦他开始患得患失,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否成功而非事情本身时,就容易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当一个人内心有很多想要表达的内容,既急于表达又想把话说好、说全时,他的关注点就不再集中于说话本身,这个时候,即使是最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也会因为紧张和急躁而语无伦次。
一般来说,当众说话的焦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a、对于听众评价焦虑,单方面的评价增加了怯场者的心理负担
b、对于听众地位焦虑,听众地位优势明显,大权在握
c、对于听众人数焦虑,听众人数的增加,怯场会更严重
d、对于听众熟悉度焦虑,越不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越不自然
怯场的危害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发生,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性,那么,不管这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有多么渺茫,它都一定会发生。
听起来有一种“乌鸦嘴”的意味,但是,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我们要开始一场有许多听众的演讲前,我们即使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也会担心出现忘词等突发情况。
既然忘词等突发情况的确是有可能出现的,那么,我们在演讲的过程中就一定会遇到这些突发情况,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最迅速、最让人尴尬的方式到来。因此,我们要时刻准备面临尴尬,然后迅速调整,才能避免出现怯场,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调整心态
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调整心态。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当众讲话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暗示所导致的。
相信没有人会在和家人、朋友聊天的时候感到紧张,如果我们把当众讲话时的心态调整到平时说话的状态,是不是就可以不怯场了呢?
我们可以暗示自己,接下来的讲话是朋友之间的一次闲谈,而不是一场正式的发言,这个时候,紧张情绪就会被冲淡很多。
有人可能会说:“每次发言之前我都反复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可是我还是紧张地要命,我的暗示并没有效果。”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Daniel)提出了白熊效应,当我们对自己说:“现在你的脑海中千万不要想白色的熊。”此时,我们的脑海中会想什么呢?
没错,就是那头白色的熊。而且,越是重复“千万不要想白色的熊”,我们就越会想到白色的熊。这和人脑的反应机制密切相关。
所以,正确的心理暗示十分重要,如果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千万不要紧张。”那么我们只会越来越紧张。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自己:“要放松,这就是一次闲谈。”当我们接受了正面的、积极的暗示,我们就能逐渐克服瓦伦达效应,摆正心态,正常发挥了。
二、整理碎片化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怯场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不会说,而在于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好。我们感觉在心里明明有千言万语,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一些碎片化的想法。
一旦我们动笔把它们写下来,就会发现,这些想法逻辑结构往往比较混乱,内容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在我们临场表达的时候,这些逻辑混乱的想法就会使我们前言不搭后语,最终造成了我们怯场。
而锻炼思维,可以从写发言的框架做起。框架就是思维的具体化表现,就是我们发言的思路。通过列举框架,可以使讲话内容富有条理性。
在列举完框架之后,我们要开始填充内容。这个过程就好比我们已经构造好了整体的骨架,开始填充血肉一样。内容越丰满,我们的思路也就越清晰,临场发挥的余地也就更大。
三、模仿练习
在克服了心理障碍,有了大体的讲话框架之后,我们还要进行模仿练习。正所谓“勤能补拙”,多加练习能够弥补我们在技巧和经验上的不足,培养我们的自信心。
古希腊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说话口吃、气短,但他每天口含石子练习演讲,最终称为了一名伟大的演说家。模仿练习可以分为两部分:模仿别人和模拟真实场景。
1、模仿别人
模仿别人就是多学习其他人临场讲话的经验。当我们感觉到自己表达能力差、说话条理不清晰的时候,就找来比较成功的演讲视频,多听语音,多模仿演讲者的肢体动作。
演讲者说一句,我们也跟着说一句。说的时候要有意识模仿演讲者的讲话节奏,着重关注讲话的重音和停顿。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跟不上,不过这没有关系,跟不上的句子直接跳过,再跟着说下一句。
切不可中途停顿,因为这样会让我们错失对整体节奏的把握。就像这样鹦鹉学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渐渐的跟上了演讲者的节奏,自己说起话来嘴皮子也灵活多了。肢体动作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模仿。
心理学家指出,在说话的时候,合适的肢体动作能够增强表现力,同时能够增强说话者的自信心。所以,可以在自己说话的时候加一点肢体动作,这也能帮助我们摆脱怯场。
2、模拟真实场景
模拟真实场景就是要我们彩排一遍。要尽量还原真实的说话环境,按照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节奏把自己要说的话说一遍。
心理学墨菲定律显示,我们在临场讲话的时候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突发情况。那么,我们可以针对这些突发情况做好准备。
比如,一些救场的方式方法等等。不要天真地认为演讲大师在出现失误时救场的连珠妙语是灵光乍现想到的,那是他们在演讲前就已经准备好的,只不过是在合适的时候波澜不惊地说出来了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明明有好多想说的,却在临场的时候忘了个一干二净,为了克服这种怯场心理,我们可以依次采用调整心态、整理碎片化思维、模拟练习的方式。希望大家能够早日克服怯场心理,说出心中所想,做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说话心理学》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