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 / 王老师学习部落
2019-05-28 17:04


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不知道各位家长朋友有没有想象过这样一个画面:

  • 在结束每天辛苦的工作回家以后,迎接自己的,是孩子亲手做的一桌丰盛晚饭。
  • 在别的小朋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纪里,坚持每天晚上给父母做饭。能摊上这样的好孩子,他的父母一定是上辈子拯救过地球!

这不,在浙江杭州就有一个六年级小朋友小胖,从三年级开始,他每天放学回家都坚持给父母做饭,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但对于小胖的父母来说,每天吃着儿子做的饭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可以选的话,我想小胖的父母,宁可孩子做个“小少爷”,也别做如此“懂事”的孩子。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家中有这样一位“小暖男”,连续三年为父母做饭,这妥妥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连小胖的妈妈都说,现在小胖做的饭比自己都好吃,但再好吃的饭到嘴里都如同嚼蜡。因为随着对做饭的痴迷程度越深,原本就成绩平平的小胖,在学习上落后得越来越多,在六年级的关键时期,数学更是考出了1分的成绩。

为了孩子的学习,小胖的父母用尽了心思。


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远走他乡打拼的夫妻俩,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绞尽脑汁让小胖在杭州上学;因为孩子成绩不太好,他们又花钱送孩子去万元夏令营。但不管怎么努力,也阻止不了小胖成绩的下滑速度。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的吐槽:成绩是唯一的硬道理,成绩好什么都行,成绩不好什么都免谈。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成绩。只要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而但凡成绩不好的话,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但这样的父母都忽视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传统意义上定义的“好孩子”。

就像是我们无法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都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根本没有办法用一种成功去定义所有的孩子。

有的孩子对应试教育完全没有兴趣,但却在其他方面有着旁人所没有的天赋,如何发现孩子这样的天赋,是考验父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作家林夏曾说:

当你觉得你的孩子一无是处、毫无优点的时候,那么你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因为你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

为了孩子成绩这事儿,小胖的父母甚至带着小胖去了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想请医生查查小胖是不是哪里有问题。

但一番专业检查后,医生却给了小胖父母一个意外的答案: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读书的料,与其把时间花在补习上,还不如因势利导,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尽可能激发潜能。

孩子不幸的童年,往往从被父母控制开始,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会驱动孩子迸发出让人意外的潜力。

就像是新闻中的小胖一样:

每天放学回家就是捣鼓做饭,作业扔在一边,从不问津;词背半天也记不住一个,对菜谱却过目不忘……

还记得那个天才指挥家舟舟吗?曾因为患有唐氏综合症而无法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舟舟在电视里看到了指挥家指挥音乐的画面,从此迷上了音乐指挥,并成功开启了新的人生。

听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是上帝送给父母的小天使,只不过很多父母在无意识中剪掉了孩子的翅膀。

而当别人的孩子张开梦的翅膀,拥抱未来的时候,父母又开始责备自己的孩子无法起飞了。

自由的童年,才是梦的开始

法国印象画派代表人物莫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美好的艺术,都源于自由的灵魂。当孩子的人生被父母的想法所挟持时,本该无忧无虑、充满奇思妙想的童年,也将因此而黯然褪色。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成为以下这三种人,孩子的一生会越走越顺利。

0 1

成为孩子想法的倾听者,而不是控制他的人生

汇丰集团曾发布一项教育报告,在家庭教育支出一项中,中国家庭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

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中国香港的平均教育支出高达132161美元,名列全球第一。中国台湾56424美元位列第四,中国大陆42892美元位列第五。综合来看,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支出是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另一项数据也暴露了中国式家庭的问题:

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父母对于孩子人生的控制力上,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情,中国家庭遥遥领先,比例高达93%。

美国的传奇音乐人约翰列侬曾说:

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两个字。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如果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过上了一个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人生,即便是取得了别人艳羡的成功,也难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0 2

成为孩子底线守护者,而不是定义他的成功

学者张振鹏有一段话特别有名:

父母要客观看待孩子的成绩,学习并非孩子生活的全部,成绩也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只要孩子有德行,有能力,都一定能在社会上立足,成就自己的人生。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成功,更不要将成功的定义只局限在父母所认知的成功,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教出一个“四不像”的孩子来,既没办法满足父母的期待,孩子也无法活出自我的样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微博中说:家庭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示范和引导。作为家长,不能跟孩子急,只能跟自己急。

不要因为孩子无法满足自己的期待,就方寸大乱;父母应该关注的,是孩子每一次的成长,是否变得越来越好,是否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所谓父母,其实就是孩子的底线守护者。

0 3

成为孩子的观众,而不是让孩子延续自己的梦想

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孩子成绩不好,被家长责骂为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这世上有三种笨鸟。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

家长问道:还有第三种呢?

孩子说:第三种最讨厌,自己飞不了,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未了的梦想,这是很多中国式家长的通病。

当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让孩子去考一个好大学,将来步入社会,有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但这也在无形之中,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因为父母的强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


不跟孩子急,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诗人纪伯伦说:

你的孩子,其实并非你的儿女。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注定只能做一个忠实的观众,去参与并陪伴孩子生命里的很多大事,却无法替他经历。

父母子女一场,是渐行渐远的缘分,不必对孩子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执着,因为他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弱,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把人生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