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生恩不如养恩大”――折射出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
文 不小姐写作小组 赵悦
老话常说的“生恩不如养恩大,是说过去物质条件匮乏,父母抚养不了很多孩子,就把其中一个送给别人抚养。孩子长大后和亲生父母不亲,和养父母的关系更好。现在,每家都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都竭尽所能给予最好的生活保障,但是仍然有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不是很好。这和现在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生而不养”或是“养而不陪”,有很大的关系。
01什么是依恋关系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种“生而不养”或是“养而不陪”的例子,由于工作原因,有的父母无法照顾孩子,不得不把孩子送到老家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的家里,等到孩子上学时再把孩子接回来。等把孩子接回来后,父母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而且无法和孩子沟通。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和情感的满足,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
在心理学中,依恋关系,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父母和孩子的依恋关系真的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吗?通过下边心理学家哈洛做的恒河猴实验,你或许就会明白个中原委了。
02“恒河猴实验”证实了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声明一点,哈洛选择用恒河猴来做实验,是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
实验过程: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洛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哈洛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他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问题。结果是令人惊讶的。
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
后来哈洛还用恐惧物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的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更加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哈洛的前两次代母养育实验结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代母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极其孤僻。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代母,并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这几次实验得出一个结论: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第一影响因素,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更重要的影响,缺少身体接触的安抚会使幼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实验证明了“接触安慰”对生物体获得心理安全感和激励力量的重要性。幼子不仅向母亲寻求食物与安全,更向母亲寻求关爱、接纳。得到母亲的关爱对正常的心理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
良好、亲密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有一个丰厚的情感基础,使其对这个世界有安全感、信任感。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父母必须要懂得满足孩子的内心对爱的需求,而不只是满足其生理方面的需求。
03 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方式
看完这个实验,大多数父母可能就会很纠结了,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再陪孩子互动玩耍。确实,现在的大多数父母身上都是双重社会角色:家庭和职场。尤其是妈妈们,完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回到家后还要做一堆家务,最后陪孩子玩耍时,就没多少精力了。
然而,正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更要用高质量的陪伴方式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充满亲密感的肢体触摸去表达对孩子的爱。比如拥抱,亲吻等。每天下班回家先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一天的想念。或者当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我们可以用拥抱、亲吻来代替物质的奖励,爱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能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晚上睡觉前给孩子一个甜蜜的晚安吻,希望他能做个美梦。孩子是因爱而生的,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拒绝爱。
亲子运动也是一种建立亲密依恋关系的重要方式。周末的时候,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公园,陪孩子酣畅淋漓的踢一场足球,累了就躺在草坪上休息。此时,运动产生的多巴胺使孩子的身体得到了放松,而父母的陪伴让孩子的心情更快乐。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平时陪孩子的过程中,要和孩子有一种互动。互动,说白了就是有来有往。当孩子发出交流的信号,父母收到后要及时给予反馈。如果孩子发出信号后,父母没有给予反馈,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的。现在的大多数父母陪孩子的方式就是这种无效模式。大人在一边玩手机,孩子自己一边玩,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没有任何语言、肢体或者眼神的交流。这种陪伴模式对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没有任何帮助。而游戏是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互动方式。孩子天性爱玩,用游戏的方式去陪孩子玩耍,就是投其所好。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依恋关系是极其容易的。
有一个“关爱孩子”的公益广告让我记忆深刻。视频中的孩子对低头玩手机的爸爸说,“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是的,我们每天都在孩子身边,似乎忘记了,孩子是会长大的。长大就是一瞬间的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让我们用心去参与、陪伴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