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上过补习班的霍金,却考取了重点大学,他的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文 / 哲妈说教育
2019-05-22 01:04

文:哲妈说教育 公众号:哲妈说教育

浏览悟空问答,发现关于一年级补课的话题从不间断,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鼓吹下,无数家长都争先恐后的把刚上一年级的孩子送上了补习班,那些没送上去的,也终日忐忑,所以才有了“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周围很多同学都在外面补习,这才一年级啊,这种现象正常吗?”之类的提问。

很多人都知道,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人从一年级开始上补习班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的,但也有一些人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最后也考上重点大学的,比如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与万物对话:霍金传》。

从没上过补习班的霍金,却考取了重点大学,他的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

是什么原因,可以令一个全身瘫痪的硬化症患者,最终成为了科学上的巨人?或许,我们可以从霍金童年时候接受的家庭教育找到一丝端倪。

01.成为孩子的榜样。

霍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两人都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又都是在事业方面积极进取的人。

从没上过补习班的霍金,却考取了重点大学,他的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霍金的父亲弗兰克在牛津大学学习时,学习优异,获得了很多奖学金,还经常会把用不了的钱节省下来寄给父母。所以当霍金兄妹四人均上学以后,当时并不富裕的父母便在家里立下规定:作为弗兰克的孩子,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牛津、剑桥大学,并且还要拿到奖学金。

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一流的父母做榜样。在霍金父母的榜样示范下,除了最小的收养来的弟弟爱德华,霍金和两个妹妹都拿着奖学金去名牌大学读书了。

从没上过补习班的霍金,却考取了重点大学,他的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我上初中的时候,家庭发生变故,导致家境一落千丈,奶奶整日唉声叹气以泪洗脸,父亲无心工作整日借酒消愁,面对天天找上门的凶恶的债主,我吓得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自卑和绝望,不知道这种如同生活在地狱般的日子何时才会尽头。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是母亲的勤劳与坚持使我重新看到了希望。面对艰难的日子,与我们所有人不同的是,家中最苦最累的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在我们面前流过一滴眼泪。她每天起草摸黑,操持家务,干农活,养蚕,并在农闲时帮别人做短工以挣取一点收入,用来改善我们的伙食。

我曾问过她:“难道你不伤心吗?你一天到晚一年到头这样干活我们的生活就会重新好起来吗?”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干她的活。

从没上过补习班的霍金,却考取了重点大学,他的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家中最苦最累的母亲都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我又有什么资格消极和懈怠?

从那之后,我忽然变了个人似的,格外努力学习,有时候帮忙下田下地的时候也把书本带上以便中途休息的时候看。我时刻以母亲为榜样,她有多努力工作,我就有多努力学习。初中毕业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

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工作之余,我默默坚持写作。每当儿子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是成绩下降而心灰意冷的时候,我都会对他说:“努力就会有希望,你看妈妈都还努力着,你还年轻,努力下去,一定做得比我好。”正是在我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儿子一向对学习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向上。

从没上过补习班的霍金,却考取了重点大学,他的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02.开阔孩子的视野。

很多有钱的家长,总是把大把大把的钱砸向补习班,恨不得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学习学习。要么是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生活上高标准享受。

可令人气馁的是,一直上补习班的孩子,成绩却并不理想。对生活要求高标准的孩子,对学习却总是低标准要求自己,学习成绩不如意。

霍金的父母并不富裕,只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的生活开销,但是霍金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孩子视野的开阔,他们省吃俭用省下一笔钱买了一辆福特汽车,寒暑假或是有空的时候便带着孩子们去旅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霍金的母亲还经常带几个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并且是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兴趣去参观不同的博物馆。也许,霍金对科学的兴趣,正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

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去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要努力学习,你要考上大学,以后才能在城市过上舒适的生活。

从没上过补习班的霍金,却考取了重点大学,他的家庭教育值得一看

可是大学究竟是什么样的?繁华的生活又是怎么养的?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百闻不如一见,带孩子多见世面,开阔视野,或许比困着他们天天在屋子里学习更有效。

03.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霍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因而家里有很多藏书。霍金的父母还有一种“不良习惯”,那就是允许他们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书,孩子们看完书后,还要在饭桌上讨论一些观点和看法,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孩子觉得读书和学习简直就像每天吃饭喝水那样平常,孩子们对学习又怎么会产生畏难情绪呢?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也经常和他阅读同一本书,并且在吃饭或是闲聊的时候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尤其是我任教的历史学科,他经常会拿我带回家的历史课本来看。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初中以后也不觉得历史难。

真正的教育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家长能把家庭教育渗透到生活当中,而不是把教育与生活生生剥离,或许孩子们对学习的认同也会变成一种习惯了,对知识的渴求也会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