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文 / 心理菌
2019-05-21 19:07
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读者可能对这个问题疑惑不解:“心理学史那么枯燥,我只想了解心理学,并不想知道它究竟从何而来。这就好比我爱吃鸡蛋,难道非要了解是哪只鸡下的蛋么?”

其实,我当初也有同样的困惑,希望老师只把好玩好用的心理学知识教给我,恨不得马上就能付诸实践。

但是,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今的心理学观点,才能从纷繁的心理现象中找出规律。当心理学大踏步地朝向科学迈进时,其中有非常多的阻力因素,比如颅相学、掌纹学。

最近某专家说,从掌纹中能看到抑郁症。一些人信以为然:掌纹学自古有之,不然不可能存在那么久。但是,与其从密密麻麻的掌纹中寻找结论,不如做一个关于抑郁症的量表更有说服力。

如果你了解心理学史,对其中的发展脉络有所认识,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就不会对这些似是而非的内容弄花了眼。限于篇幅,这里仅介绍几个对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流派。

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前科学的启蒙时代:心理学源于哲学

你随便找一本心理学史,都会发现心理学史会从古代哲学家开始讲起。

看到毕达格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你可能怀疑自己误把哲学史当做心理学史。

与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也源于哲学。从许多古代的哲学文献与典籍中,你会发现许多实用心理学以及思辨的思想。可以说,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体。所以,谈及心理学史时无法绕开哲学家,说到心理学传统思想时离不开哲学思想。

心理学源于人们对记忆、感觉、情感、动机等基本问题的最初好奇心。古中国、古埃及、古希腊的人们都有朴素的心理学思想。然而,心理学中一些最早的自然主义方法源自古希腊人的思想。

古希腊人对心理过程感兴趣。比如,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具有干或湿的两种属性,灵魂变湿是有害的,全部变湿,人就会死亡。

另外,他们也关注心理疾病,早期认为心理疾病是超自然力量在起作用。后来学者多认为是由体液失衡导致的。比如,恩培多克勒认为人体有四种基本元素——火、土、气和水,思维紊乱是由于血液内元素失衡造成的。

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这有助于消除早期社会中乱力怪神的迷信成分。

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后来者所继承,迎来了古希腊发展的黄金时代。

苏格拉底认为我们通过分析概念获得知识,通过理性力量认识真理。

柏拉图则关注于灵魂,认为灵魂是不朽的。他关于灵魂的论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段时期把灵魂比喻成抄写员,在另一段时期又把灵魂比喻成车夫(理性)驾驭着两匹野马(欲望与激情)。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灵魂与身体是相互依存的,而又在性质上各自独立。

心理学从古希腊的灵魂学演变到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其间经历了由鼎盛到衰败式微的罗马时期,进步与倒退并存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

每个时期都闪耀着心理学智慧的火花,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推进心理学思想的积累,但是,仅靠哲学的思辨方法不足以解决诸多的心理学问题,生理学的研究直接引导了心理学这门新学科的诞生。

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量化心理过程

首先解释一下“量化”的概念。

打个比方说,朋友小张要到你家做客。

出了地铁站,打电话问你:“小李啊,我该怎么走?”

你会回答:“我家在幸福小区X楼X号。你出了地铁,向东走1000米就到了小区门口。我去楼下接你。”

你家与地铁的距离是1000米,这就是量化。

为什么要进行量化?

如果你回答:“我家啊,离地铁很近。你随便走走就到了。”

估计他就算走到天黑,也未必找得到你家。

如果进行量化,则可以让人发现规律,有章可循。无论是小张、小黄,还是小马、小刘,都能按照“向东走1000米”这一量化结果找到准确的位置。

最初的心理学量化研究考察的是物理刺激与感受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说,恩斯特·韦伯(Ernst Weber)、费希纳(Fechner)、赫尔姆霍茨(Helmholtz)。

这里仅介绍韦伯所做的触觉研究。他先呈现一个重为50克的罐子。你举起罐子,就会产生关于重量的感觉。他再分别给出重量不同的罐子,让你分辨新罐子与旧罐子的重量是否有差异。

当然,你肯定可以发现100克的罐子比50克的罐子更重,但是,你能分辨出来51克的罐子和它的差异吗?他发现人能觉察到两个罐子的最小重量差是旧罐子重量的函数。以举重为例,其常数为1/50。也就是说,你能分辨出50克罐子与51克罐子之间的差异。

1879年对于现代心理学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如果说之前心理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那么,冯特的研究则使心理学变成了一门实验科学。

在冯特的思想体系中,元素是一个有些抽象的词语,他把简单感觉看做是元素,比如红色、蓝色、甜味等等。冯特还认为心理更依赖于经验者本身的经验。要想研究心理,需要依靠内省(即“自我观察”)。

但是,他的内省不同于传统的思辨内省,而是把实验与内省结合起来,研究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觉、联想与反应时间等等。

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精神分析理论:人的一切活动来自于性本能。

听过潜意识么?了解性本能么?知道梦的解析么?

在心理学史中一位不得不提的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学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是与直接感知相关的心理部分,潜意识则指个人的原始冲动与各种本能。

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存在一种心理地带——可被回忆起来的前意识。

潜意识是一个容量巨大的仓库,容纳着许多不为社会所容的原始冲动、本能与欲望。它们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往往不能被人类的意识察觉。

如果把心理世界比做冰山,那么,浮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而掩藏在海水下面的广阔部分是潜意识。因此,潜意识的能量比意识大得多。

在这些被压抑的潜意识中,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最为重要,性本能的发展影响到人的行为与人格。显然,弗洛伊德关于“性”的概念更为宽泛,比如亲吻、触摸。性本能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发泄出来,它便会以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许多看似与性无关的活动,究其根源,也逃不开一个“性”字。

弗洛伊德发现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迂回之路。但是,梦见“被狗咬、被人追杀”,而梦的本意并非如此。梦就像一个戴着假面具的舞者,需要你通过面具看到本质。

在这层意义上说,释梦就好比是猜谜。谜面是梦的内容,谜底是深层的潜意识。因此,梦的释义就是要揭开表面,寻求其内在的隐义。

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人是没有用的!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立者是约翰·华生(John Watson)。他认为“早期的心理学总是以人为中心,对可观察的现象毫无建树”。

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行为科学,抛弃意识,抛弃内省法,转向行为预测与控制,就能处理“娶一位妻子还是多位妻子”、“是赞成离婚还是不准离婚”等问题。

人为什么会恐惧?为什么会焦虑?在华生的眼中,绝大多数情绪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发生的。比如,他曾经和雷纳对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婴儿进行了实验研究。

当这个婴儿九个月大时,华生让他看“一只白鼠、一只兔子、一只狗、一只猴子”,阿尔伯特并不恐惧这些东西。另外,华生还用锤子突然敲击一根悬挂着的钢棍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阿尔伯特会发出哭叫,表现得很恐惧。

当他十一个月大时,每当华生给他看白鼠的时候,同时响起尖锐的噪音。反复几次之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阿尔伯特也开始哭叫,想要远离白鼠。后来,他还躲避兔子、毛皮外套和狗。这说明对白鼠的恐惧延伸到其他有相似性的事物上。

如果说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开创者,那么,斯金纳就是行为主义的集大成者,把行为主义推向巅峰。他把行为主义理论应用到教学上,制作了一种程序学习的教学机器。学生学完一个程序后,可再学习新的程序。而且,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能得到及时反馈。

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

当代的心理学现状:百花齐放的争鸣时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重拾对认知心理学的兴趣。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感觉、知觉、记忆、学习、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其理论基础是认为心理活动的操作过程类似于计算机,人脑就像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加工器。

而今,当代心理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一方面是专业化的程度提高,分化出以前没有的心理学门类。比如健康心理学、职业心理学,甚至是很多人没有听过的社区心理学。

另一方面是由于单一有效的理论并不存在。无论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还是行为主义理论,或者其他理论,都不能解释所有的心理问题。

它们不是完美无缺的,只是在解释某些问题时更为有效。比如,行为主义理论对于行为改变与塑造的作用,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

心理学≠心理咨询:谈谈心理学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