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文 / 知我心理学
2019-05-07 15:13

《向往的生活》第三季开播,第一个上热搜的,是“膨胀”了的彭昱畅。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节目里,一路没少吃,立下每顿只吃一碗的flag,第一天就倒了。后来真的只吃一碗了,只是这碗的尺寸…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但是路人们态度出奇地一致——“彭彭能吃也很可爱啊”“大华走了之后唯一的体力担当,不多吃点怎么行…”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而同为常驻嘉宾的张子枫就完全不一样了,小心翼翼地吃了几口,就不再动筷子,生怕变成第二个“膨胀”的彭彭。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同样是明星,似乎女明星对外形更为在意。同样来参加节目的女嘉宾安悦溪也一样,好多次想要伸筷子夹菜,最终也是停留在半空中,没有下手。而“纸片人”佟丽娅,一块小饼干要细嚼慢咽吃上5分钟。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你与自身的关系决定了你的焦虑


女星们对自己的胖瘦异常敏感,也许是职业需要。但生活中的普通女生,也总是把“我要减肥”挂在嘴边,明明是竹竿腿,却还说自己胖;体重一涨就异常焦虑。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女性的形体焦虑,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女生似乎有比男生多得多的理由感到焦虑,其中和身体有关的就数不胜数:体重增加了一点、小肚子多了一点、长了颗痘痘、颈部出现了细纹、每天担心衰老征兆的降临、发质不够好、腿型不够好、甚至还包括隐私部位的颜色等等。

女生的护肤品、彩妆、服装搭配,几乎都是“学问”,有着繁复的内容,需要很多女性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了解。

已经有很多人指出,这种焦虑,与广告商、娱乐文化行业,建构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审美标准”有关。而焦虑感的程度,也与人格特点相关——那些完美主义更严重的人,焦虑感普遍会更高,不仅仅针对自己的外貌。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但我也的确在工作中,接触到过一些虽然有着严重的完美主义,却对自己的外形并没有特别焦虑的人。我认为,人们对于自己外形的焦虑感,首先还是取决于ta与自身保持了一种怎样的关系。以下是我一位要好的女性朋友的一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我的一些观点:

“我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总是保持着非常女性化、且‘精致’的外形。冬天我也穿裙子,我穿的大部分服装都需要专门的洗护、熨烫——母亲教育过我穿着皱巴巴的百褶裙是一件十分‘不礼貌’的事,因此我的身体在那些衣服中时,也是无法自由地活动的。

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我维持着一个非常低的体重。我在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在漫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慢性饥饿’的状态。

长大后我开始接受微整形手术。我经常审视自己,是否有哪些细节脱离了标准。而当我感到脱离标准的时刻,我就会感到巨大的焦虑。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比如当我在商场试穿内衣,导购小姐提出我的胸部和背部皮肤已经开始出现衰老痕迹,我明知道那是一种销售手法,还是依然买下了贵得离谱、以及自身理性并不认同的塑身衣。很多时候我都不是因为‘期待产品有效’而消费,而是宁愿承受无效,也不要放弃一切(在经济承担范围内的)可能的干预。”

从我这个女生朋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的形体焦虑,与女性的“礼仪”甚至“道德”、也与消费主义,都密切捆绑在一起,而这些外在的标准都是社会在无形之中给女性加上的,大众也会用这些标准去评判、审视甚至抨击不同的女性。

还记得张子枫只胖了一点,网友们就调侃道:“真像怀孕后的何洁。”刘亦菲也曾因“象腿”上了几轮热搜,杨紫更是三番五次就“胖”这件事回应黑粉。似乎,维持完美形象成了女性的基本道德。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而男明星们长胖,大家似乎更容易为他们开脱。比如曾经的少女男神尼坤和《初恋这件小事》的男主马里奥,合照都快胖出边了,网友的评论却是:年纪大了发福很正常。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女生与男生面临发福有着如此不同的社会评价和内心状态,女生一旦发福就更容易陷入自我焦虑,这可能和自我物化有些关系。

自我物化,指的就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物品。因为是一个物品,所以它的价值并不来自于它的喜怒哀乐、它所热爱的和憎恨的,不来自它的记忆和它的家乡。它的价值只来自于某种社会比较后制定的标准。讽刺的事,拥有什么物质,本身也是这个标准的一部分(即这个身体拥有的消费品来自哪些品牌)。

当自己是一个物体的时候,我们作为人的部分被消解。我们简单粗暴地把自身的一切特质,标上社会认可的价格,然后为价格不够高、仍有提升空间感到焦虑。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而当我们处在“我”的主体意识感中时,我们是我们全部的经历,是有感受、有思想、有欲望、有情感的作为一个“全面”、“整体”的人。我们的好奇会在更多的事情上,我们会更自然地感受到自身的体验,我们的注意力会自然地并不专注在自己的“价格”上。此时,我们才是真正地活着,作为每个“我”活着。

下面我们要谈,这种物化的逻辑,究竟是不是有害的,如果有,它是怎样“有害”的?


教你发挥“性优势”是如何伤害了你?


社会中存在大量“女人应该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言论,其中一种解读是,女性如果能够发挥自己的美貌、温柔,或者扮演柔弱、无知,可以很轻易地“操纵”男性,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特权和“好处”。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当女人用性作为自己的优势时,她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在“与火玩耍”。长期与武器相处,也有更大概率伤害到自身。

一种更大的伤害可能在于,女性沉浸在性别优势的价值体系中,是因为她们长期被社会的声音“恐吓”。她们可能认为,自己假设放弃这样的捷径,就真的很难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些东西。我们从小被告知,铁马金戈是属于男孩子的,公主应该善良地被坏人伤害,然后在沉睡中等待王子的拯救,最后嫁给他。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女孩子似乎更容易相信,自己无法赚够自己需要的钱,无法不通过“爱情”获得幸福。女性心理学家吉列根曾这样说:

“对于女性来说,最悲惨的不是在这个社会中受到什么样的歧视和不平等,而是在女性心中潜意识的承认这一切,产生对于男性的依赖并且给予他们决定权,将自己合理的处于一种低等的地位,缺少对于自身的信心和勇气。”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恐惧,女孩子们把更多的精力和尝试,投入给了“成为一个可以标出高价格”的女性,而假如她们曾经尝试过向外走出世界,她们会很容易地发现,一切都不是想象中那么难。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为了享有这种“女性的性优势”,我们付出的是代价是自由。自由地发声、自由地拒绝、自由地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自由是多么珍贵的事,只有在自由的意志中,你才会感到你是你自己。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女孩可以真的成为她们自己。我希望,女孩们能够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什么。我希望她们知道,自己不需要成为什么样才值得幸福。我希望她们能够发自内心的赋予自己价值:你全部的经验、你复杂的所有情感、你的欲望、你的慈悲、你的憎恶、你的思考、你的梦和记忆、你的家乡。

心理学:五月不减肥的女生,六月就非得徒伤悲吗?


我还有另外一个愿望。我希望这个社会,对于那些不该被允许的事,能够有更坚定的拒绝。当我们在说“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忘记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力量拒绝那些我们认为不够好的东西。而当那些事物发现自己不被接纳的时候,它们就会改变了。

欢迎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8年度健康头条号。

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