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画像的是如何形成的?

文 / 积极家庭教育
2019-05-06 07:06

这就离不开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同化、顺应的认知理论。

图式: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比如,手里拿的东西松手会掉到地上;玻璃制品掉到地上会摔碎;吃的掉到地上会变脏;脏的东西吃了会生病;病了就需要吃药打针吃药;打针就会疼……这都是我们建立的一个个图式。刚出生的孩子为什么说是白纸?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建立各种图式。而随着成长,孩子看到的、接触到的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建立了各种图式。

孩子的自我画像的是如何形成的?

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

比如,孩子建立了杯子掉地上会打碎的图式,下一次如果再出现杯子掉地上,他就会预测到可能会打碎,这就是同化。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比如,孩子建立了杯子掉地上会打碎的图式,但是下一次塑料杯子掉地上却没有打碎,他就会改变图式,不是塑料杯子掉地上不会被打碎,这就是顺应。

孩子的自我画像的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通过图式、同化、顺应逐步建立自我画像。

孩子刚出生,头脑是空白的,没有任何礼义廉耻,没有任何图式。随着他们生长发育,通过父母的教育、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步建立各种图式:早上起来要穿衣服、饭前要洗手、饭后要刷牙等。

而当某一种图式得到不断同化时,就会被建立到自我画像上。

比如我很勇敢图式,孩子刚建立这种图式时,并不强烈,没有刻画到自我画像上。而父母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勇敢小事同化这种图式,于是就加强了“我很勇敢”图式认知,于是孩子就逐步把“我很勇敢”图式建立到自我画像上了。

相反,如果一个图式,没有得到同化,而得到的是顺应,那么孩子就会推到原来的图式认知,而建立新的图式。

比如,孩子刚开始建立“我很勇敢”图式后,孩子没有得到同化,反而得到各种“我很胆小”的各种案例,孩子就需要推翻原来的“我很勇敢”图式,顺应新的认知,建立“我很胆小”图式。

图式的同化、顺应决定了最终自我画像的形成。同化不断帮我们固化图式,而顺应不断帮我们打破原有图式,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状态中。所以,图式是相对稳定,但处于不断修正状态。

而自我画像就是与我相关的各种图式集合:我喜欢学习,我很勇敢,我喜欢冒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