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文 / 泰迪抱枕
2019-05-04 11:07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文 // 泰迪抱枕

前几天同事小艾因为文案工作拖得太久,而耽误了客户的广告投放,被老板大骂了一顿。小艾坦言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这次的文案创作上,回到家还会继续搜集素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进度就是很慢,有时坐在那里两个小时都写不出一句话,而且越坐越焦虑,越焦虑越写不出来。最后,文案就这么给耽误了。

显然,小艾的问题其实就是——拖延症。

拖延症人人都有,只不过轻重程度不一。

民国大师胡适就有严重的拖延症。

在他的日记中,某年7月4日,写到:我要认真学习,熟读莎士比亚的书籍,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结果,接下来的5、6、7号三天,胡适的日记内容都是——打牌!

一直到16号,胡适在日记中自责:胡适啊,你上学不是为了来打牌的,你真是一个没有意志的人,从今天起你要洗心革面!

而接下来的17、18号,胡适还是去打牌了……

作为一名写作者,这样的问题我也经常遇到,曾经为了写一篇文章,我愣是干坐了一天,一个字都没写出来!

经过长期和写作的磨合,也学习了一些方法,现在的我虽然还是会拖延,但确实比之前改善了很多。

那么今天,我就把这些[亲测有效]的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巧用[峰终定律],人为设置积极体验

大家都知道,我们之所以总是难以开始工作或学习,有很大的原因,都是因为即将开始的工作或学习内容,让我们觉得困难、恐惧、无聊、疲累。

这些负面体验,光是想想就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压力,更别提什么行动了。

既然负面体验让我们望而生畏,那么,如果增加一些积极体验,是不是就能减轻我们对任务的抵抗情绪呢?

确实可以。

这一方法来源于诺贝尔奖得住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峰终定律】。该定律指出:人们对体验的记忆取决于两个因素——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

也就是说,当我们经历某件事之后,所能记住的就是这件事中最好或最坏时刻,以及结尾部分的感受。

而我们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开始学习和工作,就是因为我们对它们的感觉是“太枯燥了”、“太难了”等等。

而通过峰终定律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在枯燥的任务过程中,制造一些积极(峰)体验,并且在任务结束(终)时,也设计一些积极体验,那么我们对任务的印象就不会太差,因为大脑只会记住峰值和终值的体验。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比如,我休息日的工作是看书+写作,写作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而看一些小说类的书籍则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如果我想制造峰值,就要把“看小说”这项积极体验的工作,穿插在写作任务中间。比如,写作一个小时,就看一个小时的书。此外,在整体任务的结尾部分,我仍然会安排自己看书,这就是所谓的终值体验。

这样一来,任务中的峰终体验,就会让我产生“工作并不枯燥”的印象,继而使我减轻了对写作的抵触。

峰终定律在商业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比如鼎鼎大名的星巴克,就运用咖啡的香味和人性化的服务,中和了人们对排长队埋单既枯燥又累的负面印象。

利用[WOOP思维工具],克服障碍,触发行动

上一个方法可以调整我们对任务的整体印象,从而减少抵抗情绪。但是你可能会说,如果要做的任务,就是有现实障碍,比如,每天下班后学习一小时,就是坚持不下来,还怎么办呢?

别着急,我们现在来解决这个问题。

纽约大学的一位女心理学教授厄廷根发明了一个[心理对照]法,用来管理愿望和目标,具体操作是先想象达成愿望后的场景,然后再想象达成愿望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想象自己达成愿望时,人们会产生乐观积极的情绪,而为了避免沉迷于幻想,便需要想象实现愿望过程中的阻碍,把自己拉回现实。这样通过幻想与现实的当面对峙,人们既能对目标的达成充满信心和向往,又能脚踏实地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可是,光想象障碍,解决不了,仍然会停滞不前对不对?

于是,厄廷根的丈夫也发明了一个工具,叫做[执行意图],专门来帮助[心理对照]法完成克服障碍的难题。

[执行意图]非常简单,仅仅包含一个条件句式:“如果……就……”,但是这个工具却非常管用,被很多人称为“大脑黑客”。

当你想象愿望达成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障碍,就可以提前使用[执行意图],在大脑中植入执行路径,那么当真正遇到障碍时,大脑就会下意识地按照提前规划好的路径来发号施令了。

比如,你决定每天下班后学习一个小时,但是你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一回到家就很累想睡觉。那你就可以告诉自己:如果下班回家很累,那我就休息15分钟,一旦闹钟响了要马上开始学习。如果你想每天跑步5公里,却总是坚持不下来,那你就可以告诉自己:如果半截跑累了,我就可以慢走5分钟或是休息5分钟再继续跑。这样当我们在大脑中提前把“障碍”解决掉,那么一旦遇到真正的障碍,我们就会自动地按计划执行了。

当[心理对照]和[执行意图]双剑合璧之后,就变成了标题中写的【WOOP思维工具】,分为四个步骤: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W-(Wish)愿望:选择一个你要达成的愿望,比如通过跑步来减肥。

O-(Outcome)结果:想象目标达成后的场景,越具体越好。比如,坚持跑步后你会变瘦变好看。

O-(Obstacle)障碍:想象目标达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比如,太累不想跑。

P-(Plan)计划:用“如果……就……”的句式,提前设置克服障碍的路径。比如:如果我觉得太累不想动,那我就先穿上跑鞋后慢走10分钟,10分钟后我要立即开始跑步。

WOOP思维工具可以轻松地帮我们克服障碍,触发行动。

使用[5分钟法则]哄骗大脑,让被动变主动

所谓[5分钟法则],就是指不管一件事有多复杂多枯燥,只要专注投入5分钟,那么大脑就会自动想把事情做完。

这意味着,只要你告诉自己“先做5分钟试试”,那么大脑就会认为“只需要做5分钟,没那么难”,于是,大脑便发号施令指挥身体开始行动了。而一旦开始行动,大脑便会产生新的想法了,比如,当你要写一篇2000字的文章,你用5分钟写了100字,本来是要停止的,但是你发现自己还有想法要表达,同时你还发现,好像一旦开始动笔就没那么难了,于是你又写了N个5分钟,最后2000字的文章,就真的一口气完成了。

这其实跟大脑的[思维惯性]有关,比如当我们在思考一件事情时,特别讨厌被人打断,因为打断就意味着要切换思维,而切换思维会导致前功尽弃。想一想,大脑好不容易进入了专注状态,怎么可能刚开始5分钟就停止呢?

另一方面,人类都有一种追求[完成感]的天性。比如,当持家能手看到屋子里乱糟糟的,就想把屋子里全部收拾干净,如果只擦了地,没擦桌子和家具,那么就算她再累,也会继续接着做家务,这其实就是追求完成感的典型表现。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同样的,工作5分钟,其实真的完成不了什么大项目,一旦你依靠这5分钟进入工作状态,那么大脑就会主动要求给自己加码:我还能行,让我再继续工作半小时吧!

从[自我决定论]入手,满足心理需求,提高做事的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提出了[自我决定论],认为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三种,同时满足这三类需求,人做一件事才会更有动力。

这三类需求分别是:

有关自由的自主感

有关爱的关联感

有关能力的胜任感

自主感指的是个体的主动选择空间,比如自助餐就让人很有自主感,而其他的餐厅给人的自主感就相对少一些。

关联感指的是和他人产生积极的连接,比如参加一项读书活动,结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胜任感指的是完成某个目标、某项任务的成就感,比如,参加马拉松长跑或是成功登顶珠峰,这些都能给人以胜任感。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挖掘,让大脑明确意识到当前任务能够满足这三类需求,那么我们做事的动机就会得到提升。

比如,你要完成一项难度很高的方案。在挖掘自主感时,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我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以及什么时候做,只要我为结果负责”。或者,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我能从这个任务中学到什么,以及能够主动创造或是尝试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定的自主感。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在挖掘关联感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完成这个方案,我能得到和谁链接的机会?”或者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会和哪些我喜欢的人互动?”。这些问题,能够提醒我们,任务不只是冰冷枯燥的,它的背后有人的温度。

在挖掘胜任感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做完这个方案,我是不是又变得更牛了?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奖励?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能力又提升了一大截?”同样,这些问题可以让你提前看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当挖掘到这三类需求被满足的“证据”时,大脑就会放弃挣扎,乖乖地开始行动了。

[结构性拖延]--让拖延变得有价值

如果看了前面那些方法,你觉得还是不能克服拖延症,那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个方法。

在《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书里,作者约翰·佩里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无厘头的方法——[结构性拖延法],它的操作是,当你面对任务难以行动时,你可以找其他有价值的事情来做,包括你曾经拖延的事情。

怎么样,够奇葩吧?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将这种方法称之为“祸水东引”。那么,这个让“拖延变得有价值”的方法,到底如何起效呢?

发明者佩里是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同时也是一名妥妥的拖延症患者,曾经因为拖欠出版社一篇稿子而焦虑,而越焦虑,佩里就越迟迟无法行动,后来,佩里干脆放下稿子,跑到学生宿舍和学生们聊天去了。

结果,后来佩里虽然在出版社眼里已经无药可救了,但是他却因为总是和学生们聊天,反而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青年教师。这次因为逃避拖延而做的事,让佩里发现了价值,于是佩里意识到,如果用逃避拖延的时间,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就能够使人获得成就感,从而启动正向循环,让人们有动力开始着手曾经拖延的任务。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举个例子,你要做一个特别枯燥、特别复杂的方案,但是你迟迟无法开始,那么你可以找一件之前被你拖延的任务来做,比如,整理衣柜、做身体检查、学习未学完的课程等等。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做。但一定要记住,你选择的替代当前拖延任务的事情,一定要有积极价值,或者说对个人成长有益。你不能说,我打一局之前输了的游戏吧,对不起,这个不算。

这样,当你利用逃避做方案的时间,去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或是把之前拖延的任务完成了,那么你就不会那么自责,反而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而当你有了成就感以后,就会提升你面对当下任务的行动力。

分享拖延,减轻压力;利用[承诺一致性]邀请他人参与监督

研究发现:如果找人倾诉负面情绪,那么负面情绪就会减少。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能够起效的原因之一。

而我们每一次的拖延行为,其实都会唤起负面情绪。比如,焦虑、自责、烦躁等等,而人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大脑中就会缺乏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它负责传递开心因子。而能够刺激我们分泌多巴胺的事情,往往就是那些与自我成长相悖的事,比如打游戏、暴饮暴食、不停地刷剧等等。因此,我们才会总是在焦虑的时候,去不停地刷剧吃东西,继而产生拖延的情况。

如果带着这种负循环的情绪,我们真的很难行动起来。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人倾诉一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情绪的压力。

比如,当你要写一篇特别难的文章时,你非常焦虑,那你可以找你的好朋友,倾诉你的感受和情绪。比如,说说你为什么不想动;谈谈那篇文章到底难在哪儿;它为什么让你如此抵触等等。

拖延症又犯了?这6个方法总有1个能够帮到你!

当你和朋友倾诉负面情绪时,情绪带给你的压力也会相应地减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一些事让你觉得特别糟糕,但是当你说出来让它光明正大的时候,反而觉得好像没那么难以承受了。

在和朋友倾诉时,你还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邀请朋友监督你的任务完成情况

在《影响力》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承诺一致性],指的是当一个人决定并承诺了一件事时,其行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承诺的那样去做。

因为人人都有一种,想为他人期待负责的心理。

当你向别人承诺要在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事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要向对方交差。那么,这种想让他人满意自己的动力,就会促使你行动起来。

因此,当你面对任务难以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向朋友承诺,自己一定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任务。如果完成任务需要很长时间,你甚至可以要求自己每隔两天就和朋友说说任务的进展。这些动作都可以提升你完成任务的动力。

拖延确实是一个很难彻底根除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追求享乐,因此我们才愿意去做那些轻松、简单、有趣的事,而这些事往往都不能带给我们成长收益。

但是,只要我们找对方法,就能有效地提升行动力,中和拖延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