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部分家庭教育的投入太高,产出太低

文 / 象牙塔里讲故事
2019-04-30 20:14

教育的高成本

前两日结合大学四年的费用问题算过一笔账,大学的费用,比较固定的有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交通费等。除了特殊院校和专业,大部分普通院校的四年的学费大约在2万-2.5万元之间,住宿费四年大约5千元,至于生活费,不同城市消费水平不一样,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等也不一样,差异可能较大,以目前比较普遍的标准来看约在1000-1500左右,每年大约在1万-1.5万之间;城市间的交通费,目前每年大约2000以内。在不算其他费用的情况下,普通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四年的费用大约在8-10万左右。

当然,现在上大学的成本远不止于此,比如给孩子购买电脑、手机、其他电子产品,生活费之外的其他开销,考取各种证书的费用等。如果再算上中小学阶段的投入,很多家庭给孩子报辅导班一年的费用恐怕都会超过这个数,大部分普通家庭每年课外辅导的费用也会在1-2万元之间,如此算来,即便是对于普通家庭,把孩子培养到大学毕业,教育支出最少也有几十万元,对于部分家庭来说,这样的教育的成本确实有些高。

即便是这样,家长还是非常愿意投入,把时间精力金钱投在孩子的身上,在绝大部分家长看来,这是对未来的投资,是非常值得的。

困局: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部分家庭教育的投入太高,产出太低

部分高校和学生的“低产出”

与高成本相对应的,是部分高校和学生的“低产出”。就业难,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话题经常被网友们拿出来讨论,读书无用论也因此在部分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这样问题确实存在,近期教育部刚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41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同时较为新兴的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热门专业是全国各大高校新增备案最多的四个专业。4月22日中国青年报发布文章《你的本科专业四年后会被淘汰吗》。

对于一个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勉力支持孩子上大学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专业冷门,就业困难,甚至遇到被撤销的情况,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低产出”还源于部分学生不珍惜

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然与部分学生不珍惜大学生活,没有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有相当大的关系,大学里目标的缺失,学习动力的缺乏,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发展受挫,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里虚度光阴,到就业时就显得无所适从,高分低能,高不成低不就成为了部分大学生显著的标签。

困局: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部分家庭教育的投入太高,产出太低

追逐名校更多是追逐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高考还是考研,学生扎堆报考名校和热门专业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的结果就是考试竞争的激烈,相应地前期的备考投入的疯狂。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即便是竭尽全力,在教育上的投入也难以与人匹敌,投入上的力不从心,反映在结果上,就是各方面落后于人,于是又有了另一个声音:寒门难再出贵子。

即便如此,家长们还是在竭尽全力支持孩子上学,因为大家越来越清楚,读书是少数可以改变孩子命运的途径之一,如果安于现状或者甘于沉沦,这样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没有人还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根源到底在哪

评价体系的固化和单一。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学生考大学是以就业为导向。而且不自觉地按照高考录取的顺序,把学校的层次分为了985,211,(或者说双一流中的顶尖名校,重点高校等)一本,二本,三本,甚至连专科都还分专科一批,专科二批,而且很容易把未来发展的前景直接与学校层次对应起来,当然目前的实际情况也几乎与此吻合。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很多学生和家长并非按照实际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实际需求来选择,(当然在填报志愿之前,很多学生和家长也不了解专业和兴趣爱好、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而是按照高考分数来选择,这与学校选择学生的方式相一致,而且学生往往没有主动权,如果考了高分却去了一所相对层次较低的学校就会被视为一种失败。

困局: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部分家庭教育的投入太高,产出太低

社会认可度。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和企业往往也看单下菜,招聘时更看重名校,学历层次更高的学生,普通院校的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往往更容易碰壁,能拿到的薪酬平均也更低,当然这与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学生的平均能力有差别有很大关系。虽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拿出了不少真金白银促进大学生就业,(如禁止歧视性招聘,给予大学生就业补贴等)但是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仍然很严峻,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让部分企业水涨船高,挥霍性招聘和使用人才,弹性工作制,996工作制的出现,充分反映了求职者在就业大潮中的弱势与无奈。

生活的压力。而生活压力的增大,特别是高房价的压力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原本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毕业后才发现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不甘心回农村,在大城市亟需解决生存生活的压力,家庭已无力再提供更多帮助,对于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刚毕业的几年就可能生活得特别挣扎。

破局

这些都是比较现实,也难以立刻改变的社会问题。但是应该看到,很多问题已经开始被注意到,也在想办法解决,比如近几年部分省市本科批次合并录取,少数地区甚至只设置一个本科分数线,倒逼部分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布局“双万计划”,淘汰不适合发展需求的专业,建立需求量大的专业等,让学生有更多选择,这也是一个改革的趋势,淡化不同学校层次上的差异,强调专业和技术的重要性,总体上来说是利于高校和学生发展的。

困局: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部分家庭教育的投入太高,产出太低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教育水平的差距,更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育的成本。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减小,让学生学习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性。网上慕课对所有人都是很好的资源,也不会有太多经济上的压力,虽然效果可能还赶不上现场教学,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通过网课的学习,是可以缩小投入上的差距的。不过这可能还需要一个更加规范的网课市场,也需要更好的指导,让学生的选择更有针对性,毕竟参差不齐的网络课程并非所有都能带来帮助。

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来说,如何更务实地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能上一流高校,选择一流专业,只要珍惜好的大学平台,将来自然会有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对于成绩不那么理想的同学来说,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建议优先考虑实用性的专业,毕竟自己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生存和生活的问题。再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眼光,很多应用型的专科院校就业情况并不比本科院校差,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较大的优势,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发展高职院校,相信在未来,技术性,实用性人才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没伞的孩子就要努力奔跑,父母为了孩子上学可以含辛茹苦,默默付出,不说感恩,即便是为了自己,也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低产出只是暂时的和表面现象,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读书上大学仍然是离成功最短的桥。高产出都是要以勤奋努力,刻苦学习为前提的,即便是层次再低的学校,再冷门的专业,也会有很多人做得很好,努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