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每个人不自律的表现

文 / 悦读舍
2019-04-30 14:08

你是不是也需要每天面对一堆亟待处理的事情呢?

需要打电话联系客户,维护刚刚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
要把明天需要准备的会议材料全部打印出来。
给总监发一封邮件,告诉他项目的进度。
垃圾已经溢到地面上,需要马上去倒。
手头上有一堆事情等着处理。

你只是木木地坐在那里发呆,无动于衷,或者此刻你心里正想着“先放一下,待会儿再行动”。于是,从上午拖到了下午,从上班一直拖到了下班,第二天看到前一天留下的烂摊子,你又增添了几分愁绪,心情不佳,却又无法摆脱片刻的休闲给心灵带来的满足感……你是否因此而患上了一种叫作“拖延”的职场通病?

其实人人都有拖延的时候,如果这些事情只是偶尔发生,本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如果你总是拿借口当理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自己的说法不一致,那你很可能就患了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并非必须的、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如果只是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那么“拖延”也仅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习惯问题。只有当这种习惯影响到了情绪,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并非心理学或医学的专业术语,但严重或经常性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外在表现。拖延现象现已成为专家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根据国外的研究,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做事喜欢“等待明天”的习惯。比如,到了期末,原本打算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来复习,以应对考试,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月的时候,许多人就想,半个月的时间其实就差不多了;而到了最后半个月的时候,他们又会想着留一个星期的时间复习就够了;可到了最后一个星期,他们仍然不想翻厚厚的笔记,最后竟然“裸考”。

这种“病症”随着学生的毕业又在职场中逐步蔓延……

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喜欢拖延的人责任心不强或是懒惰。实际上他们内心更为焦虑,他们也清楚拖沓会危及前途,让自己变得更加无所事事;可一旦遇到事情时,他们还是无法不重蹈覆辙。

如果将人按照“计划力”和“执行力”来划分的话,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有计划,并能够始终按照计划去执行的人;

第二种是总喜欢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却很少有耐心按计划执行的人;

第三种是知道自己没有执行力,所以也就不再订计划的人。

一般人都不缺乏制订计划的能力,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在执行的时候往往会大打折扣,就他们而言,按计划行事是一个比制订计划难得多的任务。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计划力和执行力之间有很大的偏差,那你就要考虑自己是否患有“拖延症”了。

拖延症会爆发出巨大的负面能量,给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危害。

1.耽误工作或学业,给个人和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
2.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让你失去“好人缘”
3.影响情绪,造成心理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4.拖垮身体,让人失去自制力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相信大家对这首劝诫世人不要拖沓的古诗并不陌生,这首诗出自生活于明清之交的钱鹤滩之手,我们习惯上称它为《明日诗》。这位明朝华亭人当初写这首诗的用意仅仅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事今日毕,莫要拖到明天,更不要蹉跎了岁月。然而,经过时间长河的流变以及后起之士对诗的再次解读,它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仅看这首诗的前两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是拖延“患者”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倾向,将之拿来形容拖延是再合适不过了。在一些拖延“患者”眼中,明天就是一种幻象、一个可以充满无限遐想的时间,是一个可以期待的意象,缥缈无形,美丽动人,似乎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想象,就如地平线那样,永远在前方,无限美好,可是永远无法到达。正是借助这种美好的幻想,明天成为了借口最好最安全的藏身之地。

你是否也有拖延症呢?

讲出来一起改正一下吧!

拖延症——每个人不自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