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让身边的人失望,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

文 / 勺子鉴股验
2019-04-30 12:43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会认为又是厚黑学,其实不然。我们经常会有一种执念:报喜不报忧。很多人自己过得并不好,但是,为了不让家人和朋友担忧,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失望,他们会选择隐忍痛苦,隐瞒自己当下的困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呢?

从心理层面看,害怕让别人失望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不过,这种心理状态一旦超过限度,很可能向病态转变。具体而言,可能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自我评价过低。

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讨好型人格,是对这种心理的完美诠释,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总是喜欢压制自己的感受,扩大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影响,几乎是将自我至于附庸的地步,他们的自我接纳感和存在感往往极低。

他们在降低自我身价的同时,心理和行为也会配合,最终失去评价、评估和辨识的能力,一切以别人的感受和评价为准。长此以往,身边的人会对他们更加挑剔,甚至利用他们。

临床心理学观点认为,这种人格的产生与原生家庭、自身气质、后天的各种经历都有关系,长期处于压抑、不被认可的环境下的人,普遍具有讨好型人格倾向。

害怕让人失望的背后

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选择自己背负这一切,将欢喜和笑脸展现给别人的时候,内心其实委屈而压抑的。一方面,他们当下的处境不尽人意,而压抑自己的窘困编造“善意的谎言”是憋屈的。

另一方面,还有情感和情绪的分离感。他们迫于心中的执念,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情感,而内心又极度压抑。情感和现实的“二皮脸”成为了他们不能承受之重。所以,那些被这种执念所羁绊的人往往有满身的愤怒需要发泄,毕竟他们也是人。

如何走出这种执念?

你所看中的,在别人眼中不一定重要,而我们之所以选择报喜不报忧,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很看重,但是,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当你大胆的将那些你认为让别人失望的事情说出来,你会发现,别人其实毫不在乎,你纠结了很久的假设其实并不存在,你只是陷入了思维误区罢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让身边的人失望其实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淡然、自我认可的非凡心境。

如何摆脱这种执念呢?首先,学会自己讨好自己,在与朋友、亲人深度沟通的过程中,尝试自我欣赏,诠释自己的优势,并予以印证,讨好自己也是为了寻求更好的、镜像的自己(精神分析观点)。

害怕让身边的人失望、讨好别人是一种执念,并且,这种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所以,我们要学会重塑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更多肯定、积极的心理暗示,尝试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己讨好自己,才是摆脱这种执念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