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把妈妈当做情绪的垃圾桶
文|花姐姐
01
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妈妈很容易成为第一责任人,而受到攻击和指责。
上海17岁男孩跳桥后,人们在反思孩子的脆弱的同时,更多的则是指责妈妈,是妈妈的原因才导致孩子的极端行为。
但是,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个都没有权利指责妈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妈妈更爱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人比妈妈对孩子付出得更多。
我曾经指导过这样的一个案例:
这位妈妈因为孩子的情绪问题前来咨询,她的孩子遇到一点问题就崩溃,比如: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题一多、或是一个字写错或者一道题不会,就会情绪激动到情绪崩溃,扔橡皮,躺在地上,或是躲到桌子下面,极端的时候还会撞墙。
经过深入沟通,我们发现,导致这个孩子情绪失控的原因之一是,妈妈自身就是非常的焦虑和急躁。
在沟通的过程中,这位妈妈也向我讲述了她曾经试图用一些方面来帮助孩子改善情绪,例如:“妈妈知道你遇到了困难,现在很烦恼”等方法,但是每次说完,孩子会更急燥。
妈妈对此非常不解。
我们知道,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妈妈的情绪会被孩子无条件的接收,;不仅如此,一个人在焦虑急躁之下,很容易发脾气,孩子因为没有攻击性,对妈妈来说是安全的,所以最后孩子可能成为妈妈发泄情绪的对像,而妈妈不自知。
所以,这位妈妈想要帮助孩子改善情绪问题,首先得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那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呢?
最高级的办法是找到情绪源。
我们知道情绪并无好坏之分,只有正负之分,每一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需求。
在跟妈妈深入交流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位妈妈焦虑的情绪源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孩子爸爸。
这位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回到家后看到孩子表现不好,特别不听话,就指责妈妈没有教育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到妈妈身上。
而事实上这位妈妈对孩子非常用心。
自孩子出生后,前3年没有离开过孩子一天,平时在孩子生活,学习上都非常上心,所以,这位妈妈对爸爸的指责非常不满,但是又改变不了爸爸,所以内心积累了非常多的不满,导致脾气非常的暴躁。
当妈妈辛苦操心孩子的吃喝拉撒,遇到孩子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想要找人帮助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回应,可是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铺天盖地的指责迎面而来,试问,这样的感受有几个人能承受,有几个人能不委屈,有几个人能不焦虑,有几个人能不急躁。
所以,妈妈的焦虑急躁不是妈妈一个人的问题,也有那些只知道指责不知道帮助妈妈们的错。
02
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
根据真实场景拍摄的短片《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中,剧组假装有一份职位空缺营运总监,在网上发布。
职位描述如下:
- 流行性,随叫随到;
- 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站着,还需要不断的弯腰;
- 一个星期大约工作135小时或者更长(一周168小时);
- 可以吃午饭,但是要等同事吃完的时候才能吃;
- 需要有出色的谈判和人际交往技巧;
- 懂医学、金融和烹饪艺术的人才;
- 能身兼数职,不断的关注共事的人,有时还要不得不熬夜;
- 没有休假,在感恩节、圣诞节、新年等假期的时候工作量会更大。
- 没有薪水。
当应聘人员听到这些要求后直呼不可能,甚至认为这是不合法的。
可是,这位职位不仅合法,在世界上有上亿的人每天都在做这份工作,这份工作的名字叫妈妈。
是的,哪一个妈妈不是24小时工作着,职场妈妈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带孩子,全职妈妈更是牺牲自己的爱好,全天陪伴着孩子,尤其新手妈妈,深夜里,孩子怎么也不睡,自己困得不行,还要给孩子喂奶,而旁边的老公却睡得死沉沉的,怎么也叫不醒。
第二天,跟老公报怨的时候,老公还来一句,谁让你不训练孩子好好睡觉的呢?
那种绝望也只有妈妈知道。
所以,妈妈是受得身体和精神双重的煎熬,如果得到不到排泄,那么等着妈妈们的就是抑郁。
根据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统计,在我国,女人生孩子之后出现诸如情绪低落、悲观绝望、烦躁不安等抑郁症状,比例高达50%~70%,其中发展到产生抑郁症状的约有10%~15%。
所以,当孩子出现了问题,请不要指责妈妈,妈妈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助。
03
妈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呢?
1.来自周围人,尤其是另一半的帮助;
2.自我成长。
一、来自周围人,尤其是另一半的帮助;
当妈妈们在育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疏忽,而造成孩子出现了问题,处于深深的自责中时,如果有人能帮助妈妈们分担,尤其爸爸,那么就能帮助妈妈减轻很大的负担。
因为,分担意味着爱,而爱能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动画短片《和产后抑郁的妻子在一起》中,奶爸迈克和妻子达西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迈克和达西非常恩爱,不久后,他们的孩子出生了,可是孩子的出生给了他们幸福,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因为妻子得了产生抑郁症,没有办法照顾孩子。
在妻子最艰难的时候,迈克没有指责批评妻子不照顾孩子,而是想办法帮助妻子,让妻子能快点好起来。
所以,他开始每晚抱着孩子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哄他入睡;
做好家务,尽自己所能地去照顾孩子;
努力克服着焦虑和失眠,平衡工作与家庭;
在迈克的努力下,奇迹发生了,妻子的产后抑郁症痊愈了,而迈克和妻子也在相互的理解下更爱对方。
没有妈妈不希望孩子好,没有妈妈不是尽自己所能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是,正是因为这份深层的爱,会让妈妈们担心自己的能力有问题,从而感到内疚。
所以,爸爸们,你要相信没有人比你的妻子更爱你的孩子,多给她一些理解,多给她一些帮助,而你的帮助会让妻子做得越来越好。
二、自我成长;
有的妈妈非常的幸福,会碰到如迈克一样的丈夫,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如达西一般的幸运,就像我开头提到妈妈。
假如,妈妈们得不到爸爸的支持,就要学会自我成长。
因为,抱怨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而成长则会让我们遇到最好的自己,遇到幸福。
并且,我相信妈妈们,只要愿意学习,愿意成长,你一定能做到。
如果你做不到,最终孩子会受到影响。
因为孩子是没有能力跟自己的情绪待在一起的,他们有了情绪就希望立马满足,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他们的情绪,而妈妈如果总是焦虑,总是急躁,那就没有办法满足孩子的情绪,最后,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那妈妈应该如何自我成长呢?
1.运动;
我们知道,当人有了情绪之后,激素也会跟着变化,而运动能释放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它能帮助我们平衡心理的激素。
不过,运动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来说必须要持续30~45分钟才可以,因为30分钟以内的运动只能让我们的骨骼松动一下,只有等身体运动30分钟以上,身体开始发热,调整情绪的激素才能被激发出来。
所以,一般适合妈妈们的运动有快走,瑜伽等。
此外,一个星期最少要保证五天的运动,如果能做到,相信你一定能看到自己整个人的身体、精神、情绪的变化。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这样,没有人帮助,老公又上班,一个人带两娃,碰到孩子生病就更是百抓牢心,渐渐感觉整个人都不太好,于是,我把每天早上6点到7点定为运动时间,因为这段时间孩子们都在睡觉,老公也在家,我可以放心的出去,那坚持一段时间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变了。
过去不敢看照片里的自己,就是一个苦瓜脸,运动一段时间后,再看照片感觉自己变得柔和多了。
2.保证休息;
每周至少半天,把孩子交给放心的人,自己做一些喜欢的、放松的事情。
不管这件事情是高级的、还是低俗的,只要自己喜欢,就放心大胆的做,把自己身心从孩子和锁事中抽离出来,和自己待在一起,不要内疚。
有位妈妈,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平时非常忙,好不容易闲下来,就喜欢刷手机,可是,老人会跟她说:你刷手机,孩子以后也跟着你刷手机,到时迷上游戏怎么办?
这位妈妈听到非常内疚,一方面想刷手机,让自己放松一下,另一方面又担心对孩子影响不好,非常苦恼。
我对她说:你此刻要做的是拿起手机,放下内疚,因为你是孩子的妈妈,也是你自己。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林文采老师说的:
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选择问题。当你的内疚足够大、你自然会减少工作量、减少应酬。当内疚并没有让你做出改变时,至少可以说,内疚没有你内心的某些需要重要。
所以,不要苛刻自己,只有满足了自己才能更好的满足孩子。
3.觉察自己的身体;
妈妈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是脑力上的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但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太爱家人,导致我们忽略自己的承受力,这样做也是不对的。
武志红老师有一本书叫做《身体知道答案》,我们的心会欺骗我们,但是身体不会,他像一面真实的镜子告诉我们,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所以,当你感到身体疲倦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虽然照顾孩子很重要,照顾家人很重要,但是如果身体得不到休息,最后,可能所有的付出都会化为灰烬。
4.找出情绪的根源,学习成长;
焦虑、急躁这些都是情绪。
我们知道情绪就是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情绪产生都有一个信念,或者说一个合理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A表示诱发事情,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并不是因为事件引发的,而是由于我们的信念引发的,也就是错误的信念。
例如,有的妈妈看到别人家老公特别会跟孩子玩,就要求自己老公也要跟孩子玩,可是自己家老公就是不太擅长跟孩子玩,于是,就开始责怪老公,认为老公不是一个好爸爸,从而对老公产生诸多不满。
而这些不满渐渐就会扩大化,只要老公没按照自己的要求做,就认为老公不行,继而否定老公。
那这一切的根源可能就是因为妈妈希望爸爸能陪孩子玩。
所以,当妈妈焦虑、急躁,一定要反思,看看自己为什么焦虑,急躁,找到情绪源,解决它。
如果这个根本的问题不解决,情绪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碰到不顺就会爆炸。
最后,我想对所有人说,请不要指责妈妈,因为你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妈妈需要爱,不需要指责。
龙芳:家庭教育指导师,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成长需要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陪伴,希望我的分享能陪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