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心理丨什么是心理学
一点心理学开课啦,小曼会每天给大家科普一点心理学,读一点,更好学,让你爱上心理学。
很高兴今天又和大家见面了,大家有没有对昨天的内容意犹未尽呢。
今天呢,和大家一起来聊聊什么是心理学吧。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通俗来说就是利用科学的方式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研究心理活动的动机,进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是基于科学的学科。然而大多数人只注意到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却忽略了它最为重要的特征——科学性。
正是因为忽略了科学性,伪心理学就有了发展空间。一经推出,便风靡云涌,所到之处无不吸引人们眼球。在这期间也诞生出占星派、星座派、手相派,还有更神奇的心灵控制术派,神经语言控制派等等。简直就是身处武林江湖之中,现实虚幻傻傻分不清楚。
那我们快速观看下面几个观点,看大家是否能分辨真正的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单亲家庭的孩子会不如双亲俱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
你俩性格一冷一热,从心理学上说刚好互补,肯定能长久。暴力电影和游戏会导致儿童成长后有严重的暴力倾向。
小时候被虐待的孩子,长大了肯定会虐待别人。
经常挨打的孩子更孝顺?
研究表明,看了小编的文章,第二天起来都会变好看。
那么小曼公布答案,其实这些都是伪心理学。
出现这样的错误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这些观点看似很符合常识,也或多或少听过类似的情况。
但站在科学的角度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哪些方面"不如"其他孩子?这个"不如"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个"严重"定义有多重?"肯定会"是百分百发生吗?
伪心理学是不会在意这些问题,他们只是传达能够引起你情感波动的词语,例如“单亲”、“暴力”、“虐待”,让你先入为主产生同情和恐惧,再加上模棱两可的形容词,简单的对比和因果关系,一个伪心理学理论就诞生了。这些观点,也就被大家所接受,甚至是当成事实,因为这看似符合我们的直觉。
伪心理学太多,真心理学都不够用了。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伪心理学不仅具有「无懈可击」,顺从直觉的特点,还往往能根据大众的注意力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将原来的情感故事、心灵鸡汤、占卜通感包装一番,变成「十二星座恋爱心理」、「100 条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常识」、「只有心理学家才知道的秘密,朋友圈都转疯了」贩卖给饱受心灵煎熬的听众。
以至于真正的心理学相比于这些伪心理学,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基思·斯坦诺维奇在撰写《这才是心理学》时感慨,写作第 10 版的初衷与第 1 版时并无两样,心理学被大众误解的状况 30 年来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变。就像心理咨询师被问到最多的三个问题:
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
你会催眠和解梦吗?
你们平时都做什么?
这一方面体现了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也说明现在的心理学已经被大众万能化了。不管你是在成长、学习、职场、情感、家庭中遇到了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来解决,如果不行,就换个流派再来一次。
“伪心理学一张嘴,心理学家跑断腿”,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如何辨别真伪吧。
从之前所讲的来说,心理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科学性,那么既然是科学,就要符合科学的要求:
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基于观察的实践)
2、产生公共、可重复的知识;(可证伪,可重复)
3、研究可解决的问题。(可解决、操作主义)
这三条标准正是区分科学心理学和其他伪心理学的分水岭:
系统的实证主义,需要心理学通过具体的实验证明来找寻规律,而不是停留在「某研究表明」、「某专家认为」;
产生公共、可重复的知识,要求所有的心理学论文,能发表在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上,并且在经过重复实验后得出相同的结果。
研究可解决的问题,为伪心理学登堂入室关上了最后一扇窗户,那些咬文嚼字的本质主义者和抹黑既定事实的相对主义也失去了攻击的武器。
这三个要求,将心理学的研究与实验、变量控制、数据统计等科学方法联系起来,不再是某个心理学家个人的体验和假设。如果某个新出现的心理学理论,无法满足上面几点,或是研究的实验不够严谨,或是没有通过保证知识公开性的机制,或是无法被检验和证伪,则都不能称作是心理学。反之满足了以上几点才可称作真正的心理学。
好了,今天的一点课堂就结束了,大家对心理学有什么想讨论的也可以留言给小编吧。
每天一点心理学,跟着小曼更好学。
喜欢就点个赞吧~
部分节选自搜狐开智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