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01 坏老板造就好员工?社会心理学告诉你「别把相关当因果」
1
最近对一本大部头书彻底着了迷。
《社会心理学》,作者是社会心理学大师埃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及其他两位学者。
没怎么刻意规划学习,翻了翻时间记录,最近两周几乎每天都会读上几页,就是真的爱看。
这是一本美国大学的心理学教材,大16开,共 400 页,知识浓度贼高,我每天大概读上个 5-10 页,花 1 小时左右。一次最多读上 20 页就觉得脑容量有限了。
这本书我采用的是极致精读——
- 一字不落地阅读,追求理解每一句话
- 在书上划重点,就近做笔记和总结
- 遇到感兴趣的实验和研究就去 Google Scholar 搜一下
本书所引用的实验研究全部注明了研究者姓名和年份,非常方便读者扩展阅读。而且实验和案例的密度超大,读到 130 页时,我已经积累了 61 个实验和 53 个案例的索引。
2
对微信公众号某一类热文的风格越来越不喜。比如最近看到这么一篇:
比变态加班更可怕的,是遇上好老板
你留心观察一下,现在许多文章都这种风格。
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说,不要跟着那些让员工过得太舒服的好老板(钱多、事儿少、薪资待遇高、性格好),因为这样的老板风格下,公司一般发展都不太好;年轻人想要快速成长,应该跟着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给自己不断加压、不容情面的「坏老板」(坏只是指苛刻,不是人品)。
乍听上去好有道理,似乎「坏老板」手下确实容易看到优秀员工。但是坏老板真的是造就好员工的原因?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问题来了:
当你进行工作选择的时候,你应该选一个经常骂你、不懂共情、福利待遇差、只想逼你为公司做贡献的「坏老板」吗?扯淡。
《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一章中明确指出,相关分析不等于因果分析。
如果你发现 A 和 B 两个变量相关,这意味着三种可能的因果关系。
① A 是 B 的原因
② B 是 A 的原因
③ C 同时是 A 和 B 的原因
到底是坏老板造就了好员工(逻辑 ① ),还是一个员工本身就很好——有毅力、忍受力、理解力和执行力都很强,所以在一个即使很坏的职场坏境中能够脱颖而出(逻辑 ②)?
可能根本不是坏老板造就好员工,而是那些本来就是好员工的人,在哪种老板底下都能混得好。反观那些差员工(比如受一点委屈就辞职),在坏老板手下却混不下去,这也会造成坏老板和好员工相关度高。
如果因果关系是逻辑 ②,那么一个人根本没必要选择在一个「坏老板」手底下受气。
我不是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一定不对,而是讨厌这种把相关性直接当成因果关系,然后向读者售卖毒鸡汤进行洗脑的行径。
如果此文作者能找到 100 个被认可的优秀员工,分别访谈并统计他们在好老板和坏老板手下的成长情况,我才认为这种控制变量的论证是可信度高的。
「把相关性直接当因果」,「拿个例当普适规律说事」,这种情况在微信内容生态的高质量圈层里同样屡见不鲜。
《社会心理学》也强调说,要时刻记住「相关性并不是因果」这一点确实很难。人类有强烈的归因思考倾向,这是一种快速直觉式思考(《思考快与慢》)。
人们看到两个相关性高的东西,就自然会依据个人和世俗经验快速形成一个因果推论。这个时候不妨慢下来思考,牢记因果可能有三种,你可以试着推演一下其他两种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关于「相关性与因果」,我们到这个部分时,再具体展开。
优秀的思维方式常常反人性,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可以给你。
3
假设你看到街角一个陌生人正在寻求帮助,向你借 5 元钱路费坐公交车回家。你会不会借给他?你可能有许多相关认知和经验,帮还是不帮,你认为自己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决策。
但如果我说,街角的商店是否在外边清洗玻璃墙,会影响到你的决策,你会信吗?
你路过的时候会闻到他们使用的洗涤剂的橘香味。实验表明,闻起来舒服的洗涤剂气味增加了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和愿意助人的程度。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不对。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是个联想狂,好的想到好的,坏的想到坏的,而且这些都发生在你意识感知不到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并不会认为洗涤剂气味对自己助人与否的决策产生了影响。
一种解释认为,洁净的气味会让人联想到道德,会联想到语言中的「洗掉罪恶」「肮脏的想法」等词汇。这些都发生在潜意识里,大脑正在快速浮想联翩,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记住。
这是《社会心理学》中讲到的「启动比喻」。我们的行为启动与否,会受到一些暗喻的影响。关于启动比喻,还有一些更有意思、更著名的实验,我们以后再说。
是不是很有趣?你一定知道我为什么对社会心理学着迷了。
4
你有办法改变人们对重要事情的态度吗?比如说对毒品、吸烟、减肥、酒驾的态度。
研究者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德克萨斯大学里反对大麻合法化的学生写一篇支持大麻合法化的文章,当付给他们较多报酬时,他们反对大麻合法化的态度没有改变;当付给他们较少报酬时,他们反对大麻合法化的态度大大减弱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今,许多女生崇尚「以瘦为美」,于是拼命节食减肥。适度的瘦无可厚非,但是好多女生都追求过头了,这就造成饮食紊乱(如暴食症),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者要求那些坚信「瘦就是美」的女生写一篇文章,描述追求不切实际的理想身材所付出的情绪和身体代价,并使这些观点产生实际作用,用以说服和劝阻其他追求瘦的女生。结果这些参与实验写文章的女生对自己现有身材的满意度显著增加,长期节食行为减少,比控制组的女生快乐增多,焦虑减少。
后续有人采用了这个「劝阻减肥」方法的变式,发现不仅对美国女性有效,对拉美、亚洲、夏威夷和太平洋岛的女性都有效,而且效果是长久持续的。
上面的实践实验中,人们为什么改变了对重要事情的态度?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反态度辩护」的实战应用。反态度辩护发生在我们声明、发布的观点和态度与我们的真实想法不一致时。当我们缺少足够的外部理由这么做时,我们会趋向于越来越相信自己所说的内容。「反态度辩护」的应用要领是:以少量的奖励让反对者罗列支持的理由以论证之。
这个理论,在《影响力》一书中对应的是「承诺与一致」。人们倾向于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人类对一致性的诉求同样是无意识的,如果不一致,就会发生让大脑非常难受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的最强大的人类行为影响因素之一,我们预计会花大量篇幅来梳理这部分的实验和案例。
举「反态度辩护」的例子是想说,社会心理学是非常实用的。再比如说,日常我们朋友圈发什么的问题,是一个「印象管理」操作,对于研究营销传播的人或者我们自己发朋友圈,都有非常实用的指导。
5
精读社会心理学的过程,让我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以前写过一个心理学系列笔记,底本是耶鲁大学布鲁姆教授的《心理学导论》,读这本书的过程又让我分享欲爆棚。
据认知心理学对学习与记忆机制的研究,熟练掌握知识需要有间隔、检索式地复习,而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阿伦森的语言风格我很喜欢,讲得特别透彻。而我的语言风格更直白一些,更适合读者阅读。
社会心理学与许多前沿思考密切相关。它是思想大师如凯文·凯利、克莱·舍基、罗伯特·西奥迪尼、查理·芒格等人手中的理论武器;是当之无愧的「高观点」合集;是已经逐渐崛起的「行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撑,在行为经济学大神丹尼尔·卡尼曼、罗伯特·席勒、理查德·泰勒等人手中被演绎得炉火纯青。
这个世界上的道理,是分三六九等的。毒鸡汤并不是反鸡汤,许多个人感悟未必是可复用的真知,而社会心理学是真正的反鸡汤、好道理。诞生不过百年的它,与生俱来便伴随着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锤炼,必将成为反智时代的一剂良药。
芒格说,所谓常识,是平常人没有的知识;人们都以为具备常识很简单,其实很难。而社会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
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不妨跟我一起学习。这篇长了点,是想让大家对社会心理学产生兴趣。这是一个新的系列学习笔记,编号从 SP01 开始。每则笔记尽量就讲一个实验,或一个概念。这几年对心理学杂散的涉猎和体悟,希望也能融入这个系列,系统梳理一番。
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深挖、总结、复习、分享,大概这就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