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流浪,老妈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两样宝贝)
他,衣衫褴褛,靠捡垃圾为生;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论语》到《尚书》引经据典,无所不知……
——他就是传说中的“流浪大师”沈巍。

据说,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出生在高知家庭。
父亲是60年代的大学本科生,航海专业。
作为家里的长子,沈巍跟外婆在一起生活、长大。

他曾是上海某区审计局公务员,已经流浪了整整26年了,现在已经52岁,他有亲人,家里还有老母亲,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
按道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幸福和美的大家庭,沈巍应该孝敬赡养老母,呵护兄弟姊妹,为家庭和社会尽责吧?
俗话说:“长兄当父。”但沈巍并未尽到长兄的责任——
1993年,因倡导“垃圾分类”每天捡拾收集废品,被别人看成脑子有“病”被单位劝退病休。
因为丢了工作跟家里人也闹了矛盾,1995年他和家里人赌气,搬出去租房子住了。
这样自己清净了7年的时间,因为家里人拆迁家里人给他安排了一个房子,但是被邻居投诉搞垃圾被人赶出来了。

沈巍正式流落街头,开始了流浪生涯。
为什么沈巍会远离家人,宁愿选择孤身一人,以捡垃圾为生,漂泊流浪?
他因为和家人以及邻居理念不同,所以甘愿流浪不愿意回家。
说到底,在沈巍身上,缺失了两样最宝贵的东西:“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的缺失和淡漠,导致他不愿意与父母同住,直至选择离家出走。

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
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一个有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甘愿为家人,为社会作出奉献和牺牲。
如何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呢?
父母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人的真空,这个世界不能单靠一个“我”就可以独立生存,“我们”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当孩子懂得使用“我们”这个词语,比如:“爸爸,我们一起玩游戏,好不好?”“妈妈,我们一起分这个苹果吧。”“姐姐,来,我们一起切蛋糕。我喂你。”孩子懂得了与人分享的幸福和快乐,就具备了初步的“家庭观念”。

相反,生长在一个缺失“爱”与“呵护”的家庭,少数人家庭观念淡漠,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便悄然滋长,漠视家训家风的现象,不孝敬老人,不尊重传统家风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实,家庭观念最早体现为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作为一种精神遗传,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的。人是集体的一分子,幼儿也不例外,他当然也遗传了这种集体意识,不过由于婴儿的脑部发育还不成熟,集体意识还不能表现出来。这种遗传而来的集体意识在幼儿三岁到三岁半时会略有表现,在生活中幼儿会经常听到爸爸妈妈说“我们”这个词,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已经能把自己同他人区分开来,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三岁到三岁半就变成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年龄”,三岁的小孩会经常把“我们”挂在嘴边,做什么事都喜欢说“我们一起去吧”。他很喜欢这种“我们一起做”的感觉,因为他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还不是一个可以完全独立的个体,他还需要别人陪着他,需要有人在他身边,尤其是自己的妈妈,他需要这种有人让他依恋的感觉,原来,“我、爸爸、妈妈在一起就是一个集体”。

爸爸妈妈还可以借助生活琐事启发教育孩子,比如,在磨磨蹭蹭迟到的时候,在大声嚷嚷影响全家休息的时候,告诉他如果他不遵守规定爸爸妈妈上班就会迟到,爸爸妈妈上班迟到,就会被扣工资,全家人就会没饭吃。不厌其烦的教育,对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将带来他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强化。爸爸妈妈除了给孩子强化“我们是一个集体”的意识,进而上升到“我们是一个集体”,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中教给孩子学会分享,奉献和责任。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沈巍的父母在他还是孩提的时候,不单培养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也许,街头就少了那位“流浪的大师”了!

但仅仅是也许,一旦错过了该教育的年轮,责任之花就日渐枯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