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怎么就抑郁了
微博上看见过这样一条动态:
我21周岁了,在看18岁女孩产的文,听18岁的男孩写的歌,买18岁偶像的周边。我三分之一人生碌碌,早应当平和地接受自己的平庸,并学会不再嫉妒别人的早慧。
老阿姨看了这一条不由得感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低龄化现象日益明显。
早教低龄化、出国留学低龄化、美容美妆低龄化、作者低龄化、明星低龄化、疾病低龄化......甚至,连心灵的感冒——抑郁,也呈低龄化的趋势。
人如果处于忧伤低落的情绪中超过一定时间,伴随着思维速度变迟缓,行动减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抑郁的状态。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接触过很多抑郁的来访者,他们给我讲到最初陷入到抑郁状态多为中学时代。
本应该肆意绽放的年龄,因为抑郁变得不再明媚。
他们没有办法轻松的和同龄人相处,不能精力充沛的去享受每一天生活,只能把自己关起来躲在小房子内无声地哭泣,忍受负面情绪反复的折磨。
即使过了很多年,他们已经远不再是十多岁那个脆弱的小孩了,那些痛苦的回忆还是历历在目,当下快乐的时光也总难免染上抑郁的底色。
首先,十几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更在意他人评价,更关注自身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从童年期的依赖意识,到成年人的独立意识过渡阶段。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既有依赖的习惯,又有独立意识的萌发。加上由于个体阅历、思维发展的局限性,更容易产生内心的冲突,也更加敏感。
也许老师的一句批评或者是同伴的一句玩笑,就能将他们拉进抑郁的深渊。
有一次在咨询室里,一位30多岁的来访者给我讲述到:
“我中学期间一直以来在班上是前几名,有一次老师让回答问题我没有回答出来,她那天情绪好像很不好,就直接拿戒尺打了我的手掌心。”
“那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被老师打,当时看到同学们投过来的眼光,我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感觉大家都在嘲笑我,说我怎么这么笨啊。”
“从那之后我见到人多的场合第一反应是低着头走,也变得不爱跟同学交往了,状态就这样一直低落下去。”
那位来访者对着我无奈地笑着说:
“虽然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对当时的我而言,这件事真的让我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与羞愧,以至于到现在脑子里也会时不时蹦出这个场景,提醒我说我很糟糕。”
缺乏爱的互动的原生家庭,也会让孩子抑郁症高发。
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
中国每13人中就有1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严厉的父母通常以为指责和贬低就是爱。
他们以为,这样做是为孩子好,却忽视了孩子在抑郁状态下的呐喊“我渴望你们看见我”。
我曾经遇见过一位妈妈,她的孩子被诊断成抑郁症而不得不休学在家。
那位妈妈很焦虑,孩子状态不好的时候担心抑郁症反复发作,孩子稍微有些好转又担心休学影响高考。
她反反复复念叨的是:
“孩子因为抑郁症成绩下滑了太多,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重点学校前几名,到现在这个样子真的很遗憾。”
当我问这位妈妈,除了成绩之外你有没有关注过孩子有没有其他优点呢?
这位妈妈脱口而出:
“她之前也就是成绩好点,平时懒得很,卫生从不打扫,还老和大人对着干,性格也敏感说不得,哪有什么优点。”
说完后,她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我好像对孩子是有些苛刻了。”
回避的行为也会进一步加剧抑郁状态。
当陷入到抑郁状态的时候,人们倾向于保持一种静止的状态。
他们因为担心自己不受欢迎,或者为了减少被指责,而尽可能减少活动,尽可能的减少和他人的沟通。
他们给自己建造了一个看上去安全但又封闭的房子。
在这个房子里,自己不出去,同时也不允许别人进来,进而加剧了抑郁状态。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抑郁低龄化情况越来越明显,更多的年轻的“小朋友”他们开始可以懂得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来面对抑郁,减少抑郁对自己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尝试着看到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陷入到抑郁情绪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身体上不舒服,如四肢无力不想动,同时脑子里也会涌现出大量的消极想法:
我为什么活着;
没有人喜欢我;
生活好没有意义;
我就是太糟糕了什么都做不好......
当这些身体反应和想法出现的时候,可能就在提醒你:抑郁这条“黑狗”找上门来了。
这个时候尝试着和自己的抑郁待一会儿,听一听它在和你说什么:
有可能在告诉你最近节奏太快了需要慢下来休息一下;
有可能在告诉你某件事你预期的有点高以至于没办法实现;
还有可能告诉你童年时候不愉快的经历又冒出来了。
先不必急着去解决它,陪着你的抑郁待一会儿看看会发生什么。
接着,试着跳出来看见让你陷入抑郁的不合理想法。
你会发现,当状态很差的时候,想法也会变得糟糕至极,感觉整个人都失去了希望,而这个想法是一种“不合理信念”,和事实相差很大。
试着跳出来问问自己:
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支持我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反对我这个想法的证据又是什么?
这个时候,你就和这个想法拉开了距离,以一种更加合理的想法看待事件本身也会让你不再沉浸于抑郁状态。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去行动吧。
年轻人,我猜你可能会经历着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是对你而言很强烈的痛苦和挣扎。
没关系。
带着这些痛苦,你依然可以感受到三月里的花香,清晨的阳光。
你依然可以做着你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事情。
你依然可以笑着和哭着去体验生活的每一刻。
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意义呢?
或许你会迟疑,会纠结,但是不妨试试看。
我们轻轻的迈出那一小步,走出你那扇门,我愿意和你一起期待着,去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猜,总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那里等着你。
作者介绍:韩婧,丁丁心理签约作家,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知行为取向,擅长婚恋情感,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