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好人随时可以变成坏人

文 / 第一心理
2019-03-17 17:27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吗?相信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好人吗?判定好人、坏人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知道,每人的个性和性情是不同的,遭遇和经历也不同,因此,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不会是一个绝对值。

很多时候,灰色区域要远远大于白色和黑色区域,好人和坏人也在一线之间。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好人可以变成坏人。

一、极端的压力

很多电视剧中,都有这样的剧情,一个公认的“大好人”突然遭遇困境,家人被坏人抓住,坏人则利用他的软肋来威胁他做一些有违伦理、杀人越货的勾当。

而这个大好人为了家人的安全不得不就范,最后走上了不归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编出来套路观众的,这个剧情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其背后隐藏的社会学规律是,人容易在极端情况下变坏。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激进派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极端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甄选了十多名大学生,将他们分为两组,一号组命名为囚犯组,二号组命名为看守组。

顾名思义让他们在模拟的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员,可能是看守组学生入戏太深了,抑或是在特定压力中,导致他们人性中权力欲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竟然真的虐待囚犯组的同学。

囚犯组的学生在遭受了巨大的压力后,发起了反抗,而看守组的学生则真枪核弹的镇压了囚犯,并且对自己的同学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虐待手段,场面一度失去控制,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这个相当变态的实验被搁置了下来。由此看来,在极端的压力下,好人和坏人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了,好人随时可以变成坏人。

二、契机式的催化剂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在儿童个性塑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生来都是有自卑感的(自卑感要区别于自卑情结),这种天然的自卑感驱使着人们在年少的时候就去追求优越感。

而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书中,他举了少年犯的例子,阿翁认为少年犯之所以走向毁灭,是因为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程度大于任何人,只是他们正当的追求优越感被阻碍的时候,就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追求扭曲的优越感,最后导致他们走上了犯罪道路。

而这种变态和错误方式以及阻碍他们前行的就是他们人生中某个契机式的催化剂。这个催化剂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打击,以及环境改变,比如,一夜暴富,短时间内家境变化,也可能是现实中某个人的出现刺激其敏感的神经。

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本来一个纯洁无比的姑娘,在遭受了别人身体上的侵害的时候,她们很可能会黑化。而很多人在遭受重大打击和外在折磨以后,也会性情大变,腹黑起来,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从这个角度看,好人和坏人之间差距,也许就是一个小小的催化剂罢了。

三、大流环境和价值感导向

现代社会,很多人为了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和添加剂来保持食物的光鲜和保持期。深入调查发现,很多人并不想这么做,但是,看到别人都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跟风了。这就是大流环境和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人身不由己地改变了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人本身固守着自己的一套原则,很多人道德感和羞耻感是相当强烈的,这是因为他们本身气质的缘故,以及生长环境给予他们的分明的道德观。在这种观念和价值导向下的人,虽然不能称之为一个十足的好人,但是却也是当下社会中一股清流。

但是,当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扭曲和变化的时候,在别人都跟随风向转变以后得到了切实的益处,这些所谓的好人会突然自我觉醒,觉得自己需要改变来迎合当下的主流价值和环境。

并且,那些从小爱憎分明的好人,在待人处事方面往往非黑即白,要么好到极致,要么坏到极致,这种情况下,一个全新而固执的坏人就产生了。这类人格特质的人在初尝变坏以后带来的好处以后,就会有一种顿悟感,所以也是比较危险的。

总体来看,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清晰,你眼中所谓的好人,随时可能变成坏人,小心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