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到角色性格的《汉密尔顿》 motif
《汉密尔顿》音乐剧拿到了16个托尼奖提名,其中演员类拿了7个提名——两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一个女配角,三个男配角。这个破纪录的提名除了演员本身优秀的技艺之外,也要归功于有血有肉的角色本身。多数音乐剧花两个半小时能塑造出2-3个丰满角色,而《汉密尔顿》里面主要角色有10个,每一个都深入人心。
在《汉密尔顿》卡司专辑的乐评文章中,我讨论了角色曲风、演唱方式与人物塑造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说唱语速和歌曲年代感对观众的影响最为明显。而歌曲主题 (motif) 方面,如下图所示,每一段主题随着情节推进反复出现,不断变化、发展,构成一种音乐语法,赋予角色独特的性格烙印。后来听了这张伴奏带,这个语法体系变得更加清晰——伴奏旋律与歌词、演唱相辅相成,与角色、甚至某种情感相对应。
歌词/台词的对应性比较容易辨识,而藏在伴奏里的旋律总是润物细无声。。。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一些容易被忽略的motif主题变化,以及旋律与角色、故事主题的呼应关系。
主题1:Alexander Hamilton
这段旋律第一次出现在 Ham 的亮相,也让人从此再也无法用正常语调念出 Alexander Hamilton 这个名字。这段旋律就是角色的鲜明代表,之后再次出现的歌曲包括
- “Satisfied”(不遵循歌曲本身旋律,硬要用自己的主题,把Angelica下一句曲调给带跑了,也把她的心带跑了)
- “Guns and Ships”
- “Non-Stop”(在 Burr 描述《联邦党人文集》的段落和结尾)
- “What Did I Miss”(这本来是Jefferson的歌他也要强行植入自己的旋律,非常突兀)
Hamilton 这个角色的主题是以说唱为主的,旋律就这么一小段,全部用在了塑造主角性格上,只有在第二幕出现在长大的 Phillip Hamilton 的歌曲中。
主题2: That Would Be Enough - Eliza
Eliza 的歌曲风格最柔和,音乐主题也不像其他几个主角的那样突出。她的代表歌曲 “Helpless” 除了在 Angelica 的闪回中重复,之后并没有发展。但是 “That Would Be Enough” 末尾出现的一段旋律,在 “It’s Quite Uptown” 和 “Best of Wives, Best of Women” 中发展成从头到尾完整的伴奏。
对于这种选择我的理解是,Eliza 这个淑女形象代表“家庭”。“Helpless” 只是她少女的一面,但作者想要强调的是她成为了一个 Hamilton 之后的柔美和坚韧。所以作为贤妻良母的 Eliza 也在政客的斗争中成长。“It’s Quite Uptown” 大部分是 Angelica 在唱,但唱的是她妹妹 Eliza 面对困境的过程。
主题3: Satisfied - Angelica Schuyler
Schuyler 姐妹中的 Angelica 代表与 Eliza 完全不同的女性优点,聪慧独立,还有戏剧化的暧昧。“Satisfied” 的琶音旋律几乎专属 Angelica Schuyler,琴音清澈透明,几度上扬又跌落,第四小节的高音回旋两次最终还是下降。
这段旋律有几种变奏,在全剧出现次数很多:
- “Schuyler Sisters” 亮相歌曲中,Burr与Angelica搭讪的时候 1:17开始,一段慢速变奏
- “Story of Tonight (reprise)” 末尾,Burr 与 Ham 的闲聊八卦时同样的慢速变奏
- “Non-Stop” 中 Angelica要远渡重洋前那两句对话的引子
- “Take a Break” 前面 Angelica 与Ham 交换信件片段的伴奏 (0:18),还有姐妹俩劝说他去度假时 (4:04) 有两小节一闪而过的变奏
- “Schuyler Defeated” 后面 Burr 说道自己改变党派时,跟 “Schuyler Sisters” 里一样的变奏
- “Reynolds Pamphlet” 中间 Angelica 的部分 —— 只有上扬没有回落,愤怒情绪无法和解
- “Burn” 整首歌:“Satisfied” 本来是快节奏的四拍,”Burn” 变奏成慢速的三拍又降了一度,真是柔肠寸断。
-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这段旋律最后一次出现在 Eliza 描述 Angelica 被葬在 Hamilton 旁边的时候 (1:27 – 1:40) (后来2:20 Eliza 说起 Orphanage 的时候似乎也有一点点,非常隐晦不敢确认)
但是 “Satisfied” 主题不限于 Angelica 这个角色,更像是命运的隐喻。 “Satisfied” 变奏在 “Wait for it” 中出现两次,对应的歌词是 “Love doesn’t discriminate…” 和 “Death doesn’t discriminate…” 直到 “I’m willing to wait for it” 之前,这两段很有哲理的歌词。
为什么要在 Burr 的歌曲中出现 “Satisfied” 主题呢?在“Story of Tonight (reprise)” 出现同样的变奏是在 Burr 提起他心上人也是未来的妻子 Theodosia 之时。Theodosia 在 Burr 与 Hamilton 决斗前一年就因癌症去世(剧中没有讲到,但是 Burr 在决斗之前说“我绝对不能让女儿成为孤儿”。)
Burr 的人生也是很苦,父母和祖父母都在他年轻的时候去世,后来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在他之前去世。看着深爱的人离去却无能为力,一个呼风唤雨的政客在爱情和死神面前,与普通人没有区别。Angelica 错过的爱情,Eliza 痛失的幸福,Burr 也没能守护到最后。“Schuyler Defeated” 里面,他费尽心思的政治斡旋之给他留下恶名。剧终时,他跟其他主角一样,意难平。
Life doesn’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 citizen and the Saints. It takes and it takes and it takes.
主题4: “How does a xxx” - Burr
Burr 的形象在第一幕一直都是个冷静的旁观者,置身事外叙事,一直到第二幕才爆发。所以这个主题虽然由 Burr 带出来,其真正作用是历史大事记的引子。
全剧开场的第一段旋律, 先是弦乐,然后在 Ham 出场叙事中群舞和声呼应,之后又在6首歌曲开头出现,但是每一次细节上都有变化:
- “A Winter’s Ball” 明显比其他开头要高一个音,感觉也更轻快
- “Right Hand Man” 没有鼓点只有旋律
- “Guns and Ships” 节奏略微快一点,多了低音贝斯加强节奏
- “What Did I Miss” 没有“登-登登登-登”只有钢琴旋律,而且还有 “Rise up” 的旋律
- “The Adams Administration” 只有这段开头与第一首歌开头的伴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加入很轻微的电子低音节拍(好吧并不知道如何形容)。歌词和节奏也与开头一致,很正经的叙事风格。只不过第一首歌是 Hamilton 事业的起点,而这里开始他开始走向毁灭。
- “Your Obedient Servant” 开头,同样的叙事语句,没有响亮的节拍,只有逐步叠加起来的提琴颤音,如同 Burr 的内心情绪溢满乱了节奏。但是这种情绪转瞬即逝,马上就变回了有条不紊的书信交换。。
那一小段扭来扭去的旋律有时以弦乐出现,有时是钢琴,有时是群舞和声,在 “Right Hand Man”, “Yorktown” 开头也出现过。那么这段旋律是怎么来的呢?乐队+编曲总指挥Alex 表示,来自Lin 早期的歌曲小样里面,一个开门的“吱呀”一声。。。(“Vulture” 采访 "Nerding Out With Hamilton Musical Director, Alex Lacamoire")
说起来也不难理解哈,就像给你打开历史故事的大门一样。。。
主题5:Duel - Laurens / Phillip
决斗这个主题与 John Laurens / Phillip Hamilton 是分不开的。这个主题第一次出现在 “Ten Duel Commandment” 决斗前充满了紧张的气氛。之后又出现在
- “Take a break”:与 Double cast一致,第二幕里这段旋律就成了 Phillip 的钢琴曲,而且是顽皮活泼的风格。
- “Blow Us All Away” 第二个决斗场景
- “Stay Alive (Reprise)” 结尾 Philip 死去的时候。
- 最后的决斗。
- “Cabinet Battle 1”
毫无疑问,三次决斗,暗示 Hamilton 与 Laurens/Philip的命运相连。巧妙的是在 “Cabinet Battle 1” 整首歌的伴奏也是“决斗”主题的变奏。内阁里没有枪和子弹,但是Hamilton 与 Jefferson 针尖对麦芒的政见之争也像是一场决斗一样。总之 Hamilton 到哪都要跟人斗啊??
主题6:”Whoa-whoa-whoa” - Revolution
在 “Rise Up” 里面的这两句 “Whoa-whoa-whoa” 没有台词但是这个旋律你们一定是知道的。。它代表革//命和战争,以及并肩奋斗的回忆。变奏几次出现在后面的歌曲里:
- “Right Hand Man”: 4分钟左右,此时华盛顿开始教育Ham说,我知道你特别想上战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想 blah blah (Ham: 我不听我不听!
- “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 与前一首呼应,华盛顿又一次说自己年轻时领兵失误导致的伤亡,这次是群舞和声,凝重感十足。舞台上相对应的是严肃脸的Ham (终于听劝了
- “What did I miss” :介绍 Jefferson 出场时,有非常隐晦的键盘旋律变奏,大概是回顾前一幕的辉煌以及暗喻 Double cast?
- “The world was wide enough” :也是 Burr 的描述中,背景里非常轻的键盘旋律变奏。不知如何理解。。也许是暗示此刻 Burr 的内心回到了战场上的戒备状态
此外还有很多小旋律,比如 “Stay alive” 的旋律代表生死关头,前后出现3次,对话者每次都不一样。”We Know” 中三个人质疑Ham资产旋律在 “Say No To This” 念敲诈信的时候已经出现过。。
《汉密尔顿》的歌词把说唱的叙事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丰富细腻的编曲则一遍遍晕染、渗透情绪。虽然剧中角色众多、剧情繁复,但是词与曲的呼应细致入微地讲清每一处转折。伴奏带完全可以当做一部成熟的音乐作品来听
--------------
另一部用过同样的音乐主题体系的剧,就只有《悲惨世界》了。熟悉《悲惨世界》歌曲的人一定记得每个角色具有代表性的旋律,以及旋律如何映衬角色之间共通的情绪。《汉密尔顿》与《悲惨世界》都是史诗类型的宏大剧本,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两部剧的作者采用了类似的词曲构筑方式。具体分析可以参考这篇知乎回答 - “音乐剧《悲惨世界》里哪些段落其实是一样的曲调? ” - 回答作者: 敏大
--------------
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