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心理状况最差的是这个职业
2019年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国内首个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多角度呈现了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与趋势,并为进一步维护和改善国民心理健康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提出,不同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一些职业群体心理健康堪忧,如小学教师心理状况最差,医护人员、农民等低于平均值,科技工作者高于全国水平。
小学教师心理状况最差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我国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与一般国民群体相比要差一些,小学教师心理状况更差。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高雅表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敬业,热爱教育事业,喜欢自己的工作;健全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学生时能够引导其保持心理健康。
在一些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多半的教师会感到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七成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普遍存在,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学生们的情绪。
学校要及时地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提升教师的心理素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导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指导教师学会自我调适。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平均值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医护人员从事的是高压力的职业,专业要求高,工作压力大,加之我国“病人多,医生少”,医患关系紧张等更使得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对医护人员的调查研究普遍发现,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
北京回龙观医院宋崇升介绍到,医院是一个充满焦虑、变化和应激的场所,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既要完成治疗护理等各种常规工作,又要处理各种紧急突发事件,有时还会感受生死离别的情感冲击。此外,还有职业暴露的风险,工作中经常接触各种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放射线等威胁,以及拥挤的工作空间和不良的空气等,都可能会使一部分医护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耐心和热情,产生心理失落感,甚至衍化为各种心身疾患。
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提高,需要其增强自身调节能力,积极对待工作压力,提高自我放松意识,提高对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学习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有效调节情绪,掌握合适自己的放松技巧,自觉应用心理知识、理论进行心理调节,以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近四成科技工作者有心理问题忍过去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各方面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会引起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自己对自己也会因此产生消极的看法;有50.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可以自己来解决,近四成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心理问题忍一忍就过去了。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冯伟表示,讳疾忌医在现在这个社会依然是很多人的通病,一些人总是抱有“也许忍忍就过去了”的想法一忍再忍,直到最后病情严重到不能忍受的地步才选择就医。但往往因为拖延而错过了病情最佳的治疗时期,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果患者拒绝看医生,家属应了解病人为何不愿去精神科就医的原因,针对了解到的原因来沟通,打消病人的顾虑;如果患者出现了危险行为,则需视情况选择强制带患者入院治疗。
编辑:孙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