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游学是不是砸钱?心理专家:不要贸然送孩子出国!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最近有学员问小明:依稀记得,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的纯粹。不是和小伙伴们结伴去河里玩耍就是帮助父母下地干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孩子一到暑假寒假,只会比上学的时候更加忙碌,因为有上不完的培训班,辅导班,还有各种的补缺补漏。而留给孩子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甚至有的家庭并不富裕,花个三四万让孩子参加美国游学,这样做值得吗?
很多父母在教育方面最大的弊病,就是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强。
我们先把“暑期让孩子去参加美国游学,值得吗?”这个问题转换成另外的问题!
周末让孩子去吃法式大餐,花个三四万,值得吗?
早上给孩子加一个鸡蛋,花个一元钱,值得吗?
有些人都不屑于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在1987年,也就是30年前。那个时候买个鸡蛋都要走后门,城里虽然有十几家国营副食店在卖鸡蛋,但限量供应,需凭票购买。集贸市场上虽有个体户卖鸡蛋,价格却很高,家里能不能吃鸡蛋都要掂量掂量的。那个时候不少父母们趁孩子睡着之后,就会商量,明天开始每天早上给孩子加个鸡蛋,行吗?
即使在那种情况下,父母们绝不会问值不值这个问题!
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如果把出国游学作为孩子成长必要的必需品,和吃鸡蛋一样,就不要去考虑值不值得的问题。这只是个家庭经济能力的问题,如果三四万在你家财产里就和吃鸡蛋差不多,那就让孩子多吃个鸡蛋吧,但是你并不用去考虑值不值得。
道理很简单,能花得起就花吧,关键的问题是千万不要把这三四万的游学变得太有功利性。仅仅通过三四万就想解决孩子什么问题,或者就能培养出孩子多么了不起的能力。那你真的是想多了!
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我们必须承认,在绝大多数的小学、初中、高中里,孩子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已经非常大了。
说到底,核心的问题还是父母们对钱的自卑诱发了孩子的自卑,父母们对钱敏感诱发了孩子的敏感。虽然这个问题本身不值得回答,但是小明想借由这个问题,请父母们注意培养孩子关键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引导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价值观,对待金钱的态度,理解金钱为何物。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可以傍身的是本事而不是钞票。
第二,要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创造财富。带着孩子做一些生存训练。
第三,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同学间家庭财富不平等的情况。比如说和孩子讨论,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开的保时捷?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是董事长?你们同学间平时怎么讨论这些事情?
如果父母们不再有太多功利性目的性,不再对财富有过多的自卑与敏感。那么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类似花几万元是否值得的问题,就不会翻来覆去的问了。
教育不是跟风,穷孩子有穷孩子的活法,富孩子有富孩子的养法。当你不在有目性的功利的教育孩子、培养性格、解决心理问题时,每个问题都会变得简单。
如果你花不起这个钱,那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培养孩子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指望一次旅游花几万块钱就能怎么样,反而给孩子带来压力。今天的孩子认知能力都非常高,到了五六年级就非常清楚,家庭经济能力在同学之间的等级位置。虽然让孩子背负着金钱的压力学习,算是一种启发孩子拼搏奋斗的方法。如果没有对孩子金钱观的引导教育,那钱的压力就会成为孩子长大后自卑的敏感点、爆发点。
如果你花得起这个钱,每年让孩子参加游学活动,是有不少的好处。可以培育孩子的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可以让书本的知识和真实的自然结合在一起,知行合一。但也不要因此就认为你的孩子比那些没有参加游学的孩子高档了多少。
其实多读读书,周末带着孩子骑自行车到郊外,钻钻小山沟,春天到地里和农民学学插秧,夏天和农民学学割麦。一样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也不会缺啥。
穷有穷的培养孩子的方法,富有富的培养孩子的方法。不是说家庭条件不好,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关键是要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跟风走,跟着广告宣传语走,跟着别人的忽悠走,跟着自己的自卑走。
穷人家的父母没必要总盯着富人家孩子怎么做,就怎么学,那样会毁了自己的孩子。
互联网时代是一次重新的土改,重新的财富分配,过去的积累财富没有谁能持久的拥有,给孩子培养未来30年能够养家糊口的能力,才是关键。
央视心理专家赵小明老师
建立了一个最靠谱的心理科学发射站!
每天发射最科学、最有趣、最实用、最生活的心理学知识!
想知道心理学最神秘的技术?
请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心理学基地的秘密
想要了解更多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心理变化,可以查阅《互联网心理学》,作者赵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