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与佛教文化(上)向您讲述芒山寺和崇法寺的前世今生

文 / 沱河之南
2017-07-04 20:47

作者:陈玉岭

永城与佛教可谓源远流长。

说到永城和佛教的关系,就必须提到佛教和中国的渊源。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在洛阳南宫中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在一片圣洁的白色光芒中,一个高大的金人相貌庄严美好,头上光环照耀,全身金光四射,在皇宫里飞翔。第二天,汉明帝就召集群臣解梦。一大臣奏曰:西方有叫作佛的神和皇上梦见的金人很相似。于是大家一致认为梦是吉祥的征兆,汉明帝非常高兴。永平七年,他派遣十余人出使天竺(印度)取经求佛。取经人历尽千难万险,于永平十年牵着驮着佛经和佛像的白马从万里迢迢的印度来到洛阳,并请来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来中国传授佛法。汉明帝亲自迎接,洛阳的白马寺便是佛教在中国的祖庭。

后来印度佛教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他非常惊叹中国对佛教的尊崇,并在登封少林寺安顿下来,开始传授精妙的禅宗教义。许多年后,禅宗成为佛教在中国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宗教派别。再后来,禅宗一花开五叶,逐渐形成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而临济宗、曹洞宗又是五叶中最重要的两叶,其所属寺院均为嫡系子孙寺院,故而佛教界又有“临济严如父,曹洞慈如母”之说。而永城的芒山寺、崇法寺和登封少林寺又被公认为是曹洞宗派系在河南影响最为深远的寺院,由此可见永城在佛教界的地位。

永城与佛教文化(上)向您讲述芒山寺和崇法寺的前世今生

芒山寺虽为禅宗派别,但前身并非佛门,而是泰山奶奶庙,原名碧霞元君祠。它坐北朝南,位于芒砀山保安山南峰山顶。泰山奶奶庙兴建于何时?已无确切的文字记载,据传建于隋。也有说建于东汉,兴于隋唐的。为何称泰山奶奶庙?更是众说纷纭。一说东岳泰山的泰山庙,是专门供奉皇上、皇后升仙成神的地方,而碧霞元君在泰山庙是没有位置的,所以就来到了风光秀美的芒砀山,为了不忘本,仍称泰山奶奶庙。还有一说,芒砀山历史上曾被称为南泰山,故而称泰山奶奶庙顺理成章。

泰山奶奶庙供奉的是道家所奉之神,碧霞元君是其封号,其来历也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宋真宗在泰山岱顶玉女池旁得一玉女石像,即造石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东岳碧霞宫碑》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看来,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在民众的心里简直就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的神灵。而她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形象更使芸芸众生感到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遂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这正是人们对其尊崇备至的原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到泰山奶奶庙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久而形成香火庙会,从古至今。届时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前来赶庙会的民众不下数十万人,成为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化现象。

按说宗教信仰是具有排他性的,可是佛教却和泰山奶奶庙融为一体,先后被更名为芒山禅院、芒山寺,最后归于佛门。佛教之所以能中国化、永城化、世俗化,恐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先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日月经天、四时代谢、月缺花残以及诸如地震洪水、疾病灾害、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解释,这种敬畏之情很容易使人相信超自然的力量。佛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信仰危机,“心灵即佛”引导人们从内心改变开始,从而达到对烦恼生死的解脱,使脆弱而敏感的心灵获得宗教的抚慰。

芒山寺这座佛道合一的寺庙正是这样得以发展、壮大,成为方圆几百里的著名寺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即使文革中芒山寺被毁坏,但庙会仍然延续,不少人甚至冒着极大的风险偷偷地送香求佛,用宗教的热忱战胜世俗的艰难。正是这种文化现象,一直养育着它的深层根系,成就对永城文化性格的积淀。改革开放以来,永城佛教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张庆林等,和在台湾的同乡真华长老联系,探讨新形势下永城佛教的发展,以及如何顺应民意,将芒山寺重新修建起来。1992年冬,真华长老回到了故乡永城,了解了有关情况后,决定自己出资重建芒山寺。这一决定既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芒山寺从1993年春开始动工兴建,1995年秋完工,用了近两年半的时间。新建的芒山寺坐落在保安山顶原址之上,建有大殿、地藏殿、藏经阁、山门、真华长老纪念馆等。大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送子观音和三位奶奶;地藏殿供奉着西方三圣、地藏王、观世音;偏殿供奉着玉佛;山门供奉着弥勒佛。2015年3月,芒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永城市政府、永城市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下,从崇法寺请来了千佛碑与千手观音,落成在芒山寺山门前的保安山脚下,还专门开通了一条40米宽的大道。整个芒山寺不仅被衬托得恢宏壮观,而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佛教景观。

这就是芒山寺的前世今生,它历经坎坷,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走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雨历程,洞观着世事变幻,护佑着一方生灵。

永城与佛教文化(上)向您讲述芒山寺和崇法寺的前世今生

崇法寺则和芒山寺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一开始便是佛门圣地。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记载:“崇法寺在县东关,创建在唐之前。”这段文字验证了崇法寺至少兴建于隋。据民间传说,当年一云游的高僧看中了这片风水宝地,它北依汴河(沱河前身),西临岳山(一片土山),南面是一马平川的开阔地,正是建寺院的理想地方。于是,那位高僧四处化缘,大兴土木,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崇法寺,从此香火旺盛。

由于永城地处汴河中游,又是水陆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寺院的发展具备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到了宋代,崇法寺已经成为占地约千亩、僧房500间、僧人800余众、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寺院。这时,崇法寺主持就着手筹备建一座镇寺的宝塔,以续崇法寺的辉煌。在佛教界及地方官的支持下,宝塔于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开始兴建,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落成,塔以寺名。崇法寺塔系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塔身呈八角形,塔高九层,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古塔的建造艺术,这在当时整个中国的长江以北、黄河以南都是屈指可数的。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盗掘等原因,许多有关塔的资料已经失传,仅从出土的一通残破不全的《崇法寺地宫铭文碑》的碑文中了解到如下内容:“崇法禅院创建释迦多宝二如来真身舍利塔,於元祐八年十二月十五日开筑地宫至九年三月十五日方始下手,定立基座,安置舍利石匣,俟毕功日,别具碑记。典座僧法净、灰头僧应、奇功德主僧惠庆,讲圆觉传或赐紫重立,都劝缘主持沙门思恭,都匠料人少邵成小都石匠男清,石匠人王逵。”

正是这通不完整的碑文,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崇法寺塔极其宝贵的信息:塔内放有“释迦多宝二如来真身舍利”;建塔时“讲圆觉传”,实际上是讲圆觉经,这是自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派最盛行的讲习经典;“赐紫”则更具特色。唐朝制度规定,三品以上官员须穿紫袍,如果官职不及三品,皇上特赐及向僧人“赐紫”,都被视为是极其荣耀的尊宠,崇法寺当时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永城与佛教文化(上)向您讲述芒山寺和崇法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