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心理学中那些傻傻分不清楚的现象(一)

文 / 师者如斯
2018-12-08 01:22

心理学中的相近现象暂且告一段落,今日我们来看看教育心理学中又有哪些容易搞混的内容吧~

1.负强化VS惩罚

教育心理学部分一个头疼的章节,就要数学习理论这一部分了,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流派,还有着众多的心理学家们,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又是我们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在行为主义中有一位用小白鼠进行实验的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利用该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强化原理,而在强化原理中,有两个概念是那么的像,一做题就容易选错,第一对就是负强化和惩罚。由于从字面来看,很多同学经常把负强化中的“负”与惩罚想等同,认为二者是相同的,但是并非如此。从定义先来看一下,在斯金纳的强化规律中,负强化意味着撤销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从而使行为次数增加;而惩罚则是呈现不愉快的刺激使从而减少行为次数,故,从作用上来讲,就天差地别了。为了防止童鞋们以后再弄混,请大家记住,正强化与负强化中的“正”、“负”,仅仅代表强化方式的不同,一个是给予,一个是撤销,只要后面带着的是“强化”,其目的便必然是要使行为发生频率增加的,而强化原理中的惩罚和消退,则只对行为发生频率起到减少的效果。这回有没有清楚些呢?让我们用两道题来检测一下吧:

【真题1】乘坐校车时,系好安全带就可以中止刺耳的提示噪音,这种强化属于( )。

A.负强化 B.正强化 C.替代强化 D.惩罚

1.【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系好安全带,故是想使行为发生增加,则D首先被排除;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理论中的内容,是指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以及行为后的奖励或惩罚来影响自己的行为,不合题意故排除;A与B,在于方式上差别,题干中讲到,系好安全带后刺耳提示噪音停止,这是撤销一个不愉快的刺激,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

2.逃避条件作用VS回避条件作用

同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当中还有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逃避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单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二者都有“避”的趋势,那么也就是说,无论逃避还是回避,都是通过减少某种现在而使另一个行为发生增加。说到这,是不是觉得和刚刚讲过的一个概念很像呢?没错,无论是逃避还是回避条件作用,都属于负强化。二者效果相同,但是面对的具体问题情况却也是不同的。让我们来看一下定义: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集体做出某种反应而逃避其刺激;而回避则是,当预示烟无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新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厌恶刺激出现。也就是二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厌恶刺激是否已经出现。让我们再来分析两道题:

【真题2】防患于未然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是( )。

A.逃避条件作用 B.回避条件作用 C.消退 D.惩罚

2.【答案】B。解析:防患于未然是说,为了防止以后可能会发生不好的好结果而提早做出防患措施,而CD目的都在于减少行为发生,故与题意不符排除,“未然”则说明厌恶刺激还未发生,故本题正确选项是B。

【真题3】走路时发现路边垃圾桶散发难闻气味,于是加快步伐从边上跑过去,这属于( )。

A.逃避条件作用 B.回避条件作用 C.经典性条件作用 D.无条件反射

3.【答案】A。解析:题干中描述走路过程中发现了垃圾桶也闻到了难闻气味而快走,说明厌恶刺激已经出现,这时出现了加快步伐的行为增加,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细数心理学中那些傻傻分不清楚的现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