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学龄儿童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 治疗机构干预条件不足

文 / 法制日报
2018-10-11 22:14

作者 法制日报记者 赵丽 实习生 马嘉 林靖耘

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心理阴影会像是一团乌云,裹挟着孩子明媚的世界。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发生率达15.6%。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的主题聚焦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认为,应充分重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独家调查走访,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带女儿心理咨询被视为异类

在朋友之间,北京妈妈顾晓曼被认为是个异类,原因很简单,每半年她就会带着4岁的女儿去拜访固定的心理医生。

之所以用“拜访”二字,在顾晓曼看来,每半年的固定咨询并非外人眼中的看病,而是对于孩子心理状态的测评。

“在别人眼中,我的女儿乖巧可爱,几乎不会出现所谓的‘熊孩子’行为,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为之付出的努力。”顾晓曼告诉记者,她第一次接触儿童心理是因为一岁半的女儿在早教中心的“不合群”行为。

那次,女儿站在远离同龄人半米左右的位置,即便老师和小朋友在唱歌跳舞做游戏,女儿也只是远远地旁观,拒绝同龄人的拉手等接触肢体的行为……就是女儿这样的行为,让顾晓曼焦虑不已,她甚至担心女儿有自闭症倾向,“即使没有,也担心她以后会出现社交障碍”。

顾晓曼首先想到的是求助周围的妈妈。当时,她的手机里至少有十个妈妈群,但得到的答复都是——孩子大点就好了。

“说实话,当时我的焦虑程度已经开始影响孩子了,因为我不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而我自己本身是个性格特别开朗爱交朋友的人,更是无法理解我女儿行为的原因。”顾晓曼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接触了专门进行心理咨询的一款App,通过网络联系上了一名专门进行亲子育儿以及儿童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

经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分析和指导,顾晓曼了解到,自己的女儿天性谨慎,喜欢观察,并非自己所担心的自闭等问题,“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只有家长了解了孩子心理,才能更好地帮助其成长,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去勾画孩子的想法”。

经过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顾晓曼感觉和女儿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和谐稳定,“在每个年龄段或者说心理发展阶段,我遇到不解的问题都会咨询心理咨询师,这样的结果是女儿现在的安全感很好,情绪调节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发展得不错”。

即使如此,当顾晓曼推荐周围有相同困惑的家长去做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小题大做”,甚至有人说“我家孩子没病”。

在采访中,有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精神心理问题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包括家庭、学校和孩子个人在内,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是导致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小题大做,并对心理问题讳疾忌医,目前的确存在延误治疗的问题。”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青少年病房心理治疗师李玖菊对记者说,临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现在正在处理的也有这样的案例。孩子非要来做心理治疗,但是家长觉得孩子是装的。可是,孩子已经开始有自伤的行为。当觉得在家里非常压抑、与父母无法沟通时,孩子就会拿刀片划伤自己,但父母会觉得孩子比较矫情”。

“经过沟通,我们了解到,这个孩子虽然还能够上学,但心里已经非常焦虑。这个孩子强烈要求接受心理治疗,但父母不同意,孩子就偷偷地来。我们建议药物治疗,因为孩子已经有了自杀倾向,但家长对用药很排斥,他们觉得用药就是精神病了。家长并不愿意接纳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心理问题还是在精神科就诊。”李玖菊说。

情愿不走医保的“疯人院”谬论

在湘西,14岁的晓晓(化名)是一位被抑郁困扰的女孩。她从小成绩优异,初一时当选为班长,但班里几个同学总排挤她,把她的书本撕坏、用打火机烧她的皮肤,对她进行各种言语和身体攻击,还威胁她不准告诉老师和家长。

这让晓晓烦恼不已,逐渐出现心情低落、食欲下降、睡眠差等症状,时有想死的想法。进入初三后,个别同学的霸凌行为加剧了晓晓的问题,她甚至用美工刀自残。9月下旬,晓晓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后转入湖南省脑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全国知名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刘华清教授向记者介绍说,儿童青少年是比较特殊的时期,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见的有自卑、厌学、强迫、抑郁以及过度使用网络等。成年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问题都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给孩子树立健全人格,培养良好习惯,后期才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除了现在报道的比较多的儿童自闭症,还有儿童抑郁症、多动症、分离焦虑等。我们现在普遍感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比以前有所提高,重性的心理疾病、精神问题多发了。”刘华清说,过去,孩子们大多数的活动都在户外,在大自然里游戏、玩耍,和人的接触是面对面的。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孩子都是待在家里玩手机、上网,缺少了和外界、大自然的真实接触,也缺少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在李玖菊看来,当青少年儿童情绪上有问题,像饮食、睡眠、情绪有一些不太好的变化时,是需要就医的,“我们的治疗会从精神、心理治疗开始,如果很严重的话,我们需要用药治疗”。

“但带着孩子来我们医院就医的家长总是说‘你教教孩子,开导一下孩子’。”李玖菊说,其一,很多家长不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疾病,没有意识到需要治疗;其二,如果就医的话就需要看精神科、心理科,家长的惯性思维是精神科、心理科就是精神病院,“像我们治疗的青少年,很多家长能走医保但都不走医保,因为要保密。住院的费用其实不便宜,有时候多的话甚至10万元,但即便如此,一些家长也选择自费,他们害怕别人知道。因为社会上有观念认为精神科就是疯人院,这对孩子和家长产生一定影响。当然,相比较以前,现在情况要好很多了”。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俊娉也向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如果家长缺乏对心理疾病的基本认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误解。比如,对学习障碍的孩子,他们有的是阅读障碍、有的是书写障碍、有的是数学方面的障碍、有的还伴随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品行障碍等。如果家长不知道学习障碍,就可能会认为孩子不专心、粗心,学习不用功,从而训斥孩子甚至惩罚孩子。这样不仅错失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时机,而且还会让孩子承受额外的压力,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刘俊娉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孩子在八岁的时候被诊断为感觉统合失调和注意力缺陷,医生建议吃药和教育行为训练,但家长不认同以及担心药物副作用而选择放弃,而用跑步、游泳之类的体育锻炼来替代,从而错过了治疗良机。孩子长大到十几岁了,身体动作不协调,注意力缺陷依然存在,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家长追悔莫及。“感统训练是一个非常专业系统的体系,并不是家长带着孩子体育锻炼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假设这个妈妈对感统失调和注意力缺陷障碍有充分了解,能够接受和配合医生的治疗,这个孩子就能够得到更好的训练和治疗,他整个人的发展也许就会不一样了”。

“需要说明的是,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一定要区分。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调整治疗的,并不是说器质性的病变。而精神疾病,比如说孤独症或自闭症是精神类的疾病,不能混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导师齐亚静对记者说。

预防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不过,在采访中,也有家长向记者“吐槽”,原本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却遭遇公立医院人满为患没问上几句便被“打发”,而私立机构并不专业且费用极高的境遇。

“其实,应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开始正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不然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育儿公众号,但其中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的专业文章还是比较少,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其中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顾晓曼对记者说,她的感觉是,目前能够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和预防早期心理问题的专门机构还是不多,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不少人只得求助于网络和各种妈妈群。

对此,李玖菊也提到,“我们医院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治疗室有15张家庭床,就是一个家长陪一个孩子,还有5张普通床。但还是属于满床的状态,还有孩子不断来求医,住不进来”。

在齐亚静看来,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多样化,也更加突出。“比如,孩子的攻击行为、一起自杀行为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端的可能会比较多一些。所以,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在早期进行预防,也就是一定要监测、监控,继而达到预防的目的,预防比干预更重要。事后干预可能是弥补了,但伤害已经造成。我们一定要提高全社会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或者对儿童保护、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齐亚静认为,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和预防早期的心理问题,主要还是从家长入手。

“前几年也在倡导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据我了解,可能受众比较少,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大家往往都是等孩子出现问题后才去寻找各种帮助,而不是说早期就用正确的方法来养育孩子。”齐亚静说,希望能够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正规的家长培训,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大后方。

至于具体如何预防,从孩子自身来说,齐亚静认为要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首先强调锻炼身体,一般身体健康的儿童,心态也会比较阳光。目前的中小学都有心理健康课,但是不知道落实的程度如何”。

“整合社会资源也是一种途径。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自身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他所处环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针对家庭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同时改变接受治疗者外在的环境。那么,这其中就需要引入另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简称就是社工。”齐亚静说,尤其是针对一些困境家庭的儿童,可能需要社工来帮助这个家庭来链接一部分社会资源,帮助他们改善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此,齐亚静建议在学校里配备心理咨询老师和驻校社工,“这种驻校社工模式也在尝试探索,但是还没有得到推广。心理老师帮助孩子调整心理状态、促进孩子的发展,而驻校社工是帮助孩子改变周围的环境,比如说改变孩子的班级环境、学校环境甚至家庭环境。因为专业不一样,心理老师专注于做心理咨询,社工是社会的医生,他们能够链接资源改善儿童的成长环境。未来可能需要启用心理老师加驻校社工的模式共同维护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如何构建

对话人

全国知名儿童心理专家、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 刘华清

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青少年病房心理治疗师 李玖菊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专职心理教师 刘俊娉

《法制日报》记者 赵丽

《法制日报》实习生 林靖耘 马嘉

记者:有媒体发布了这样一个数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浙江省较早开设儿童心理科,心理门诊量以10%到20%的速度逐年增长,就诊年龄集中在5周岁到12周岁间;作为精神卫生门诊量、住院人次全省第一的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其儿童心理门诊近5年门诊量达73567人次,增长幅度113.64%;而青少年早期干预门诊近5年门诊量达13229人次,平均每年增长幅度是80.09%。所以很多人关注,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似乎仍是一个普遍但又被忽视的问题。

李玖菊:目前的现状是这样的。现在有些儿童青少年确实存在抑郁、童年期的情绪障碍等问题,但很多家长并不这样认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情绪不好是因为太过于娇惯,度过青春期就好了。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孩子因为心理问题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时,家长才会带孩子就医,但这个时候,孩子的抑郁已经很严重了,而家长却意识不到。

刘华清: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够普及,地区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许多地方没有建立儿童精神科或儿童心理科,导致很多儿童心理问题还不被人了解,甚至很多地方的医生对儿童心理障碍都不了解。目前随着新闻媒体的宣传,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足够重视,但是儿童心理问题远不止这些,儿童的抑郁症、多动症、分离焦虑症等还不为大众所熟悉,因此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普及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刘俊娉:从家庭的重视程度来讲,目前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在比较发达的城市以及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或者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家长对这方面的关注就比较少。所以在2016年22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意见中,就特别提到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这两大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被关注。正因为这种不均衡,所以我们希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可以做得更加广泛和深入一些,能够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被关注到。

记者: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列为主题,背后也一定有原因和深意。就像你刚才提到的,门诊中看到一些成年人的精神问题或是心理问题,实际上很多是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有所表现,但因为认知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最后逐步发展成心理疾病。

刘华清:这是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就像我们大家经常讲到的少年强则中国强,这种强不光是身体的强壮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只有心理健康,儿童才能有健康的人际交往,只有人人心理健康,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大部分成人的心理疾病,分析询问患者之后,都会发现有儿童阶段的问题甚至婴幼儿养育问题,所以儿童时期的心理卫生关爱是最重要的,如果对早期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有效疏导和治疗,那么今后也不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问题。所以国家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保健问题相当关注,将儿童心理保健纳入儿保体系当中,并有专门的技术指导规范,但在地方及基层执行不力。

记者:你刚才也提到,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就诊率还是偏低,大家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看来,从家庭到社区再到医院,做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工作势在必行。

刘华清: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也因此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和研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治疗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干预手段正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并予以积极推动和发展。众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采取社区综合干预,对教师及家长进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纠正不正确的学校或家庭教育方式,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可显著降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社区综合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显著改善作用,不仅可提高个体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助于其接受更多的心理健康常识,更好地应对未来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社区综合性干预在于不仅关注产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还同时对产生心理问题的个体周围环境进行干预,通过改变个体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知,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提供综合性的帮助,最终恢复心理健康。

记者:在调查中,也有家长反映,目前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还很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干预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心理保健服务也面临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刘华清:一方面加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科普及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治疗的学习和培训中。尽管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大城市和综合医院的收入相近,但二三线城市的专科医生收入就比较低了,这个职业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从政府层面上来重视支持精神卫生专业的发展、重视心理健康,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另外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目前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较多,可将这部分专业人员纳入到服务人群中,定期到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心理保健服务,专科医院相关人员亦可为妇幼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及定期坐诊、讲课等服务。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均可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培训,达到在日常保健工作中就能进行心理健康问题初筛工作。

记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仅靠医生和家长来解决,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是否可以由政府部门指导,在学校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进一步提升家庭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意识等。

李玖菊: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需要家长帮助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常沟通,不要一有问题就斥责,孩子特别需要家庭支持。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要引导孩子解决。

从学校方面而言,学校要重视孩子心理。一个孩子智力再高、再聪明,但是他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并不会使用自己的智力去填补,更多的是慌张无措。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外请心理咨询师讲课,进行一些科普宣传,对孩子进行筛查。对有问题的孩子及时进行访谈和干预。

刘华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要从小抓起,教育方式也要有所调整,从“早期教育”转变成“早期关心”。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是根。未来,从卫生部门层面会培养更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也在综合医院建立儿童精神科或儿童心理科,开展科普教育和疾病筛查,以帮助广大的患儿和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而且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巨大,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建立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我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