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让男孩长成“男子汉”

文 / 东莞时间网
2018-09-25 13:26
家庭教育:如何让男孩长成“男子汉”

■往届中学生体育中考 (记者 程永强 摄)

东莞时间网讯(记者 覃凤春)日前,一些综艺节目中90后男嘉宾因为整体形象偏女性而被网友吐槽,“娘炮男孩”引起教育界关注。专家指出,所谓的“娘炮”的孩子分为几种情况,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培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对于前者,社会大众应该积极接纳,对于后者,家长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男孩的教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抚养方式,家里的男孩就能成为具有阳刚之美的“男子汉”。

正确看待“娘炮”

接纳先天性原因

在大众还没有深入了解原因所在时,往往会给所有性格特质偏向女性的男孩戴上“娘炮”的帽子,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生赵旭春指出,对上述特征的男孩也不能一刀切地戴帽子,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方能正确对待。

赵旭春指出,男性性格不明显的男孩,背后的原因有几种,其中一种与基因有关,属于先性的;其二是教育方式不当导致的。这两种原因导致男孩女孩在性别偏向上出现四种情况:男性偏男性、男性偏女性、女性偏女性、女性偏男性等。

赵旭春指出,部分性格特征偏向女孩的男孩,属于基因问题,“有国际相关研究机构调研数据显示,100个男孩中,会有2到3个男孩是因为其母亲在怀孕期间染色体发生了变异,导致男孩长大后出现性别取向问题,这种属于先天性的,社会大众应该积极地接纳他们,不应该对他们有偏见;对于抚养方式不当导致男孩性别取向偏女性的,家长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男子汉”

不是“大男子主义”

很多家长想把男孩从小培养成“男子汉”,如此,首先要正确理解“男子汉”的涵义。

赵旭春指出,“娘炮”并非单单指穿着上偏女性的问题,更多的是指性格上的表现。家长要避免让小“男子汉”变成了扭捏做作的小娘炮,不敢说、不敢做、独立性差,以及失去了男孩子应有的坚强、担当的性格。对于非先天性原因的孩子而言,这一结果与抚养方式有关。

有家长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男子汉就要“粗”,要“凶”,让别人都害怕。对此,赵旭春指出,这并不是“男子汉”,而是“大男子主义”,这种大男子主义是不健康的教育观念,会让孩子性格成长有缺陷,比如控制欲强、暴力等。

0到2岁的孩子

不应过早强调男女之别

为了让男孩长大后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进行性别教育。比如父母对男孩动则呵斥,并对男孩的言行进行严格要求,又或者孩子才一岁多,摔跤后哭的时候,父母就要求孩子不要哭,不然不像男孩子等。殊不知,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把孩子向相反的方向推。

赵旭春指出,0到2岁的孩子,在抚养方式上主要是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这个阶段的孩子依恋关系和亲子关系非常重要,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主要来源。父母在这个时期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和行为,并用足够的爱去回应孩子的各种反应,如此才能让孩子内心饱满、阳光积极。父母不应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要求严格,否则,孩子安全感不够,内心得不到认可,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自闭,甚至性格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3岁开始 父亲要做孩子性别认同的对象

很多家庭,孩子出生后,几乎都是妈妈承担照顾和教育的责任,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乎是缺席的。

赵旭春表示,孩子3岁以前离不开母亲的照顾,因为妈妈细心、耐心,孩子能从妈妈那儿得到安全感。有了安全感作为基础,到了3岁,爸爸承担的责任就非常重要了,这个期间是孩子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期,男孩子的睾丸激素分泌增加,爸爸作为男性,在孩子模仿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相当于孩子的参照物,孩子通过参照物来建立性别认同感。这个期间,爸爸应该通过做一些很MAN(男性)的事来赢得孩子对性别的认同。

如何做好孩子的参照物?赵旭春认为,首先爸爸要爱护妈妈,对家庭有足够的责任感,并呵护家庭。其次,3岁以后,爸爸要带着孩子多运动,运动能让孩子增强竞争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抗挫能力,尤其是集体类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能让男孩变得更阳刚一些。总之,父亲作为阳刚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有利于男孩的性格越来越阳刚。

放手让孩子多做事

承担责任

此外,要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孩子小时候可以让他自己穿衣服,对于孩子能胜任的事情,务必让他自己去做,不要过度管孩子,要适时对孩子灌输进取,勇敢的精神;不欺骗,不戏弄,不过度打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