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亲人去世却不哭不悲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文 / 第一心理
2018-09-02 17:27

大家好,这里的第一心理课堂,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死亡。在古希腊时期,哲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死亡”了,并且体系非常完整,虽然最终没有得出统一的答案,但让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的文化则与之不同,我们对死亡的话题都是避而不谈的,很少有人会在公众场合讨论死亡。一般认为,中国的死亡观遵循了儒家的“群体之生”,追求生命的不朽。今天的文章将结合中西方对于死亡的认识,思考一个问题,亲人去世却不哭不悲属于一种怎样的心理?

心理学家:亲人去世却不哭不悲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仪式感

在中国,死者的葬礼上,通常会非常注重仪式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会举办各种仪式,还需要一部分人哭丧,持续好几天才结束。在中国文化里,葬礼上大哭,已经成为生者对死者尊敬的最低标准。而如果有人在他父母葬礼上,没有半滴眼泪,就会被认为是不孝顺。

那么,不哭不悲就代表不孝顺吗?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没有表现出悲伤情绪,并不能说明他对死者不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自我防御机制。当他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就会下意识地克制这种情绪,让自己保持冷静。可能要过一两个月,他才会让放松下来,此时才有可能表现出悲伤情绪。

心理学家:亲人去世却不哭不悲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情绪极限

还有一种情况,因为死者的突然离去,让他无法接受,已经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他的情绪早已失去平衡,无法控制,没有任何感觉,也不会有任何想法,脑海里一片空荡。不过,他的悲伤感会随着时间不断增强,甚至给自己留下心理阴影。

他内心的悲伤,其实比那些表现出来的人还要强烈,因为他已经突破了极限。这就好像你哭到没眼泪,最后已经哭不出来,内心已经麻木了。

心理学家:亲人去世却不哭不悲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欢送

从个体心理层面分析,面对别人的死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要表现出悲伤。例如,有些老人已经超过一百岁,死亡对他们来说微不足道,能活到一百岁已经算非常幸运。

在很多地方的葬礼仪式上,如果去世老人岁数超过一百,就会采用欢送的方式,将白衣服换成红衣服,在场的人甚至会面露喜悦。

心理学家:亲人去世却不哭不悲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因为中国文化的缘故,很多人被要求在葬礼上哭丧,这样一来,他们的表现就不一定是真实的。此外,有些子女在父母的葬礼上,也表现出极大的悲伤,而在父母生前却没有半点孝顺。所以,哭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孝顺。

关于死亡,很多中国人都非常抗拒,无法接受。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也因为死亡,人生才有意义,让我们懂得去珍惜身边的一切。父母总有一天也会离我们而去,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在那个时候哭泣,而是在现在去回报他们。

心理学家:亲人去世却不哭不悲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

梁文道说过一句话,他最害怕的是,害怕自己怕死。一个不敢正视死亡的人,在生活中必定畏首畏尾,缺乏勇气去面对一切。只有当你正视死亡,接受死亡,才有可能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一切。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