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的7条黄金法则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人,都需要面对和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给孩子立规矩是一个日常用语,它实际上指的是培养和引导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规范和规则意识,是受益一生的事。
如何建构孩子的规则意识?一、身教大于言传
很多大人会随意地去触碰孩子的身体,甚至有时候孩子感到厌烦时,也没有考虑到他的意愿,而随意摸摸小脸,打打屁股之类的。其实我们需要建立起平等的观念,让孩子感受到他也是被尊重的,这样他才会自然而然地有规则意识。例如,在亲你的孩子之前,你可以问他,我可以亲你吗?如果他说不可以,就停止你的行为。身体力行地培养孩子正确的规则意识最重要。
二、结合一日生活,建立常规
注入严谨的时间观念
教育融入孩子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学校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要把握好时间,用餐时间,午睡时间,教学时间,活动时间等等。不仅在学校,在家里也需同等对待。
三、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帮助孩子了解各种规则
教会孩子这个游戏的规则,并且在玩耍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规则;
四、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帮助孩子巩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中随处可见的上下楼梯小脚印,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各种规则的有趣图片,都是为了很好地帮助孩子巩固规则意识,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布置一些类似的提示图片或物品,强化孩子已有的规则意识。
立规矩的7条黄金法则1. 要对孩子明确规定
在告知孩子规定的时候,表述必须清晰,使孩子明白规定的强制性。
比如,与其说“我希望你在11点之前回家”,不如说“我要求你11点之前必须回家!”
语气、眼神和肢体语言都应保持一致。如果你用同样的语气说“我禁止你外出”和“我建议你和我们呆在一起”,或笑着跟孩子说“你做的事情很危险”,都会使命令丧失可信度,使你以后难于下达命令。
由于分辨不清父母的话是愿望还是命令,孩子往往在受到惩罚时感到委屈,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2 .处罚内容要提前通知
“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如果你不做,那么你还要去收拾客厅。”这就是劝导孩子服从而不是盲目服从。
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家长不应该和他讨价还价,处罚内容必须彻底执行,也就是要言出必行。
如果家长多次拿处罚来威胁却不付诸行动,那么孩子就会把要求当作耳旁风。
所以,不可滥用威胁,在定规矩之前家长必须先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够执行处罚。
3. 打孩子是一种糟糕的处罚方式
有时孩子的淘气和任性会激怒父母,失去忍耐的父母常会一气之下对孩子大打出手。
家长避免自己过激反应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孩子关禁闭。在孩子的房间里,他会有时间反思自己的行为,家长也有时间去考虑是否有必要责罚孩子,以及采取什么方式。
夫妻俩最好讨论一下,这能增加信心,并避免过激行为。
4.最好使用弥补性处罚
这很有教育作用,可以让孩子在采取补救措施、改正错误时,知道该如何承担责任。
比如孩子把牛奶洒在了地板上,可以要求他自己拿抹布擦干净,父母不要代劳,让他自己去按照正确的方法把事情做好—弄破了东西要自己去修复,房间乱了要自己收拾......这是让他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机会。
5.选择处罚的方式时要就事论事
处罚的程度和所犯的错误程度要一致。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用同一种方式处罚不同的错误,对迟到、撒谎或者说脏话的处罚方式,应该是不同的。
要符合一贯的处罚标准,不可与平时灌输给孩子的价值观念相违背。
6. 剥夺式处罚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效
移开孩子喜爱的事物,禁止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看电视、打电子游戏、外出等,会让他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代价。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以禁止,比如与孩子人格和健康发展有关的活动,像体育活动、食物等,就不宜禁止。
7. 体力劳动的惩罚能减轻孩子的负罪感
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刷碗等体力劳动,可以减轻孩子的愧疚感,是一种很好的“还债”方式。不过,它对五岁以上的孩子才有效。
更小一些的孩子则最怕不被父母关注,怕失去家长的陪伴和保护。所以,对五岁以下的孩子可以采取冷落隔离的方式,几分钟不理他,孩子就会觉得受到了很重的惩罚。
建构起强有力的规则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家庭成员的身教更是必不可少的。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取家庭教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