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努力和顺其自然的尺度?

文 / 世界智慧
2018-08-29 12:15
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努力和顺其自然的尺度?

顺其自然教育的矛盾

苏老师:维尼老师,?“顺其自然”如何跟家庭教育衔接呢?教育就是启发和影响,这是否与顺其自然思想相悖呢?

维尼老师:我提倡努力之后顺其自然,或者对于无法改变事情的顺其自然,此外,无关紧要的小事有时也可以顺其自然。这对于家庭教育同样是适用的。对于孩子,需要去启发、影响、教育,但是不要过于执着,努力之后可以顺其自然。

苏老师:那么努力到什么程度合适呢? 如何知道是无法改变的呢?也许再努力一下就改变了呢?

维尼老师:努力,尽力就可以了。具体努力到什么程度,是难以界定的,因人而已,因事情而异。努力之后,顺其自然,主要强调的是一种心态。孩子可能暂时无法改变,那么我们也不急于改变他,可以顺其自然。以后并不是不再努力了,而是慢慢等待机会、想办法。如果结果已定,那么接受现实,顺其自然。

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努力和顺其自然的尺度?

启发教育

苏老师:那么,如果孩子难以改变,那么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是放弃(顺其自然)呢?在我看来,我们更需要的是前者。

维尼老师:这就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了。现在家庭教育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家长过于执着,很多问题因此而起。所以,对这些家长需要强调努力之后顺其自然。但是。对于任其自然的家长来说,需要强调努力。

现代人很多在工作生活上也过于执着,痛苦因此而产生。所以对他们来说要强调顺其自然。本来就不努力,不求上进,随波逐流的人,需要强调努力。

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努力和顺其自然的尺度?

努力

苏老师:这样解释就让人不太好把握了,有时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可他选择了放下。

维尼老师:在努力之后顺其自然,不是说努力之后如果没成功就放弃了。有时只是暂时放下,慢慢等待,等时机成熟再努力。比如,孩子的生活习惯,我提倡努力之后顺其自然。就是说,我们需要努力去培养,但是一时培养不好也没关系,可以顺其自然,不必逼迫孩子、勉强孩子。之后再慢慢引导,也许等了几个月甚至几年,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或者孩子自然改变,那么习惯也就培养好了。简单来说,没必要着急,慢慢来。

所以,顺其自然不等于放弃,只是不执着于结果,可能还在继续努力,慢慢等待机会,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

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努力和顺其自然的尺度?

顺其自然教育不等于放弃

顺其自然的去看待成功

比如,我以前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但是在2000年左右,发现作为一个心理学圈子之外的人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太难了,因为很难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执着于此,就会痛苦焦虑。但是我觉得不成功也没关系,可以顺其自然。放下了对结果的执着之后,心情就保持了平静,继续饶有兴趣地研究着心理学。后来,新浪博客的蓬勃发展,给了我这一类圈外的心理学研究者以很好的机会,不需要通过专业的报刊杂志,就可以自由地发表文章,直接面对读者。后来,慢慢地实现了原来在心理学方面的梦想。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期望孩子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但是如果考不上也可以顺其自然。在中考或高考之前我们其实是一直在努力的,但是对结果顺其自然,会帮助我们心态平和,静能生慧,做事更加理性,其实有助于实现原有的目标。如果执着于结果,可能就容易焦虑,一方面自己和孩子都痛苦,另外一方面重压之下,可能会内耗太多,其实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努力和顺其自然的尺度?

学习压力

为什么可以不执著于成功呢?人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有时成功需要机遇和条件,很多是自己所无法掌控的。所以,有时做不到是正常的,可以坦然接受和面对。

另外,所谓的不成功又怎么样呢?所谓的成功和不成功差别没有那么大。比如,考上一个好大学和没考上,虽然有一些差距,但其实差别没有那么大。未来孩子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学校只占一小部分。只要孩子肯努力,一直有机会。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世俗意义的成功只是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途径之一。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幸福,即使从世俗意义上来看是寻常的发展,那么他的人生也算得上“成功”吧。

家庭教育如何把握努力和顺其自然的尺度?

幸福的孩子

如果忽略我们和孩子的幸福,一味地追求成功,太执着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能就容易痛苦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反而会内耗太多,难以全力去做,影响了成功或者即使成功了也不幸福。

而放下过度的执着,心态平和,所谓静能生慧,更理性,更有智慧,可能反而更容易达到成功。

至于努力的度,并不是越努力越好。超负荷和尽全力,短时间可以,长期肯定是不可取的。这就像如果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长跑,最后一般会落后的。所以,不努力的人可以更努力一些,太努力的人则不要太勉强自己。

具体的度,往往是难以界定的。在家庭教育执着,常见的尺度包括管和不管的度,严格和宽松的度,帮助和放手的度,规则和弹性的度,满足和不满足的度…….这些尺度本身难以量化,往往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需要根据事情的发展动态调整尺度。所以,大的方向对了也就可以了,最佳的尺度往往是难以找到的。粗略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作者胡春光老师,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著名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