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10名城市老师利用暑假支教农村,挨家挨户上门“招生”
随着酷暑的到来,有着暑假的教师成为不少人羡慕的职业,而也有一些老师主动放弃假期的休整,去到留守儿童身边进行支教和陪伴,他们便是来自成都市第52中学的10名支教志愿者。
这半个月来,他们在简阳市五星乡农建村村委会临时组建的教室里,为全村3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带去了“国学经典”“生涯规划”“感恩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丰富孩子们的暑假。
据介绍,该活动由简阳市五星乡社区教育学校主办,成都市第52中学承办,成都市卫计委和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协办,是2018年成都市“社区雏鹰”公益活动的一部分。活动旨在进一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丰富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活动。
挨家挨户上门“招生”
愿意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越来越多
“这些孩子的眼睛十分清澈,但总把自己的内心封闭着。”52中志愿者老师李可心说,这是农建村留守儿童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有着10年教龄的数学老师,李老师会在活动中给孩子们带来课外辅导。
原本7月16号才开始的活动,因为担心没人参与,李老师10号就到了农建村,为“社区雏鹰”公益活动进行“招生”准备。据介绍,农建村的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多在外务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此在沟通上,难以用微信群等网络方式集中交流,打电话三言两语又说不清楚,于是李老师便挨家挨户上门“招生”,去为每一个孩子和家长解释这个公益活动,即便这样,一开始愿意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仍是寥寥无几,只有10多个人。
对此,李老师分析说:“一方面是这些孩子不知道活动究竟是怎样的,不希望珍贵的暑假在补课中度过,另一方面,孩子的爷爷奶奶对这种活动也不了解。”就这样,10多个三至九年级的学生就成了第一场活动的全部学生。
然而令李老师惊喜的是,从第二天开始,参加活动的人开始慢慢增加,一天增加几个学生,三天的活动下来,总人数已经从最初的10多名学生增加到37名。“应该是很多孩子参加活动回去,给周围的孩子说起来参加活动的内容、形式,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来报名参加。” 李老师说,“就算我们去说得天花乱坠,也比不上孩子体验后回去的一个‘好’字。我们确实也不是开展的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以活动的形式,带动孩子们去学习,去交朋友。”
带着孩子去支教
当天往返,每天6点多就要从成都出发
在这10名来自52中的志愿者老师中,有8位都会当天往返学校。他们每天6点多从成都出发,只为赶到农建村,为孩子们组织一场活动,上一堂课。
为了方便孩子们学习,村委会的办公室成了30多个孩子的临时教室。原定于上午9点到开课,孩子们大多8点过就到了,除了活动规划的课程外,在开课前和放学后,老师们还会根据孩子的需求,为大家提供课余辅导。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为了防止学生中暑,每天上午11点,老师们就会结束当天的活动安排。
李老师说,在志愿者中,还有每天带着自己孩子前来支教的老师。“他们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放暑假了就带在自己身边。每次要开展活动的时候,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就会帮着老师看孩子,老师们则放心地去给留守儿童办活动。”
最近,老师们还为大家举办了“点亮阅读之灯,开启合作之门”的主题活动。在“我心中的家园”“纸上人生”,以及团队活动“同心杆”等活动中,让孩子们描绘自己的家园,分享亲情,分享成长,探讨人生规划。
用真情打开孩子心扉
短短几天 她从不说话变得愿意主动交流
在30多名学生中,有一个小女孩让李老师印象深刻。“她愿意来上课,行为规范很好,总是坐得笔直,把手规整放在课桌上,但是小女孩不愿意说话,很封闭,刚来的时候很少看见她笑。”
自我介绍是老师和孩子们互相认识的第一堂课。李老师记得,第一次上场每个小孩子都是标准三句话:大家好,我是谁,我喜欢什么。但这个小女孩上台一分钟,无论老师如何引导,却一句话也说不出,不停地捏着自己的手指,脸上憋得通红。也是从这时候,李老师开始对她有了关注。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每天活动结束后,都是由家长接孩子回家。“有一天这个小女孩的家长没有来接,我就骑上电瓶车送她回家。在车上我就试着和她聊天,问她家在哪里,问她喜欢什么,渐渐地她就愿意和我说话了。”李老师说,简单的问题是为了得到孩子的信任,进行情感交流,如果情感不到位,孩子就会排斥,就不会接纳自己。
李老师了解到,小女孩由于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父母外出务工每年回家一趟,孩子缺乏关心和关爱。于是,除了送小女孩回家,李老师还约上心理老师,对孩子进行专业的疏导,活动中对孩子关注多一点。
李老师介绍,现在小女孩也会和大家玩成一片,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在第二次自我介绍时,也用三句话进行了自我介绍,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大家都说自己的优点爱好,而她却说出了自己的缺点,“其实这体现了孩子在思考。”李老师说。
成都商报客户端见习记者 应鑫 照片由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