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罗杰斯对人的解读

文 / 小太阳很忙哇zly
2018-07-16 14:48

罗杰斯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概念,随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慢慢开始将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动力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尝试各种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经验。通过有机体的自动评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却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孩子在寻求积极经验中,还有一种是受他人关怀而产生的体验,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 生的体验。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体验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们(包括父母)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与关怀和尊重,即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社会与父母的价值观,罗杰称它为价值条件。

儿童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种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被迫放弃按自己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与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儿童的价值条件是在趋奖避惩的条件下产生的。当儿童的行为获得尊重时,产生价值感;当儿童的行为遭到反对时,产生无价值感。所以儿童必须学会防备某些条件,于是防御成了儿童行为的一部分。这种防御行为一旦产生,儿童的自由便受到了限制,他的真正的天性和自我就不能得到充分表现。在罗杰斯看来,具有价值条件意识和具有防御行为的人,必定要限制自己的行为,曲解现实,从而在自我观念和周围现实之间产生不协调。为了防止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儿童“无条件尊重”,即儿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罗杰斯说:“如果个体体验的是无条件尊重,那么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自尊也将是无条件的。尊重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就不会同机体做人过程相矛盾,因而个体就会不断获得心理上的调节,成为完善功能的人”。 治疗的目标就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而是由于内化而成的自我那部分去掉以找回他自己。给予儿童“无条件尊重”,即儿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罗杰斯称为“变回他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依赖、依靠有机体的过程来处理经验,以消除外在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让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自己的意志力决定自己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依赖、依靠有机体的过程来处理经验,以消除外在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让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自己的意志力决定自己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精神分析认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曾一度被阻断,产生了固着,并出现了相应的心理异常症状;而治疗则是让病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症结。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则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最有效的手段,罗杰斯坚持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罗杰斯对人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