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文 / 心理加油站
2018-06-27 09:41

电影《凯文到底怎么了》,又名:《我的儿子是恶魔》,是一个恐怖悬疑惊悚片,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可爱、漂亮,天真烂漫的小男孩凯文,由于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痛恨妈妈,对抗父母,最后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妹妹和同学,成为了一名杀人犯,这是多么沉重而惊骇的现实,凯文为什么会从一个可爱的小婴儿最后发展成为惊悚邪恶的杀人犯的呢?!这是更令我们值得关注和思索的东西。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这里我希望所有为人父母的明白,身为父母,如果你生了孩子,就有多爱他,要多给他更多包容和接纳,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由,都不能忽略孩子,如果你不够爱孩子,就会播种下恨的种子,很多的恨就是因为得不到,因爱生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如果不够爱她,那就会产生恨,这个恨,不光会淹没了孩子,也淹没了你自己,更会带来更为痛心疾首的伤害。

痛定思痛,电影中的母亲伊娃通过详细回忆自己在凯文出生以后及成长过程中的互动,从自身的视角反思了家庭教育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尝试用客体关系的理论,对凯文在成长过程中和其父母的互动模式进行分析,也许更能够深刻地理解凯文发展成为一名杀人犯的动机和心路历程: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我们说孩子是爱的结晶,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被妈妈欢迎被世界欢迎,希望妈妈爱自己,但是凯文的母亲伊娃显然没有做好准备,看着周围的大肚孕妇,伊娃不耐烦地转身离开,因为她一点也不期待凯文出生。

初为人母的伊娃并不适应,也并不知道怎么照顾小婴儿,虽然她已经40岁了,是个成功的女作家,但是,她骨子里是一个只装着诗和远方的文艺女青年,与很多的年轻的懵懂的妈妈一样,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当了妈妈,不知道怎样对待这个新来的生命,面对孩子的哭闹,她既显得焦虑,又手足无措,完全是一个焦虑、无所适从的妈妈。

哭啼声不绝于耳,伊娃推着婴儿车在施工电钻旁享受片刻安静。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这种行为在他人眼中绝对无情,但我们也能够理解到伊娃,她根本没有做好要这个孩子的准备,她根本不适应,想象一匹被关进草棚的野马,遇到哭闹不休的的孩子,她的心烦和情绪失控也在情理之中。

有时婴儿啼哭不只是肚子饿,还可能是因为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却不抱他。

简单滴说,就是想引起你的注意,算是人类对感情的本能需求吧。

直至丈夫一语道破,婴儿哭个不停,因为伊娃没有抱过这个孩子!

为了躲避他的哭闹声,她甚至将婴儿凯文推至施工的地方,用工地巨大的机器噪声来掩盖凯文的哭声。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而孩子凯文又准确无误地继承了她的倔强刻薄。身为母子,从凯文作为一个小宝贝的时候就整日对立,你嫌弃我哭我就更哭,更不幸的是,母亲伊娃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来处理母子之间的问题。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是婴儿凯文哭闹时,她抱着他,眼里没有半点温柔,甚至推着凯文到工地旁边站着,只为了让嘈杂的噪声盖住儿子的哭声;凯文三四岁的时候,她毫不掩饰地告诉他,“妈妈在生Kevin之前是很快乐的”,言下之意就是你把我变得不快乐,她把过错强加在孩子身上。Kevin无疑是爱母亲的,以至于他大一点后,故意生病,只是为了博得母亲的关心。但也是因为他渴望得到母亲的爱,所以在看到母亲在妹妹哭泣时做出从未对他做过的安抚动作后,他嫉妒了,开始酝酿多年后的报复。

在这里我们要讲一讲,为什么还是一个小宝宝的凯文会不停的哭闹?婴儿刚出生的一段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名词叫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最初是用来描述婴儿早期的心理状态。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让为他是无所不能的。

因为,他一有个什么念头,那个和他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他的意愿来运转。我饿了,会有人给我吃的,我尿了,拉了会有人给我弄。这段时间里,孩子觉得世界是围绕我转的,我是世界的中心。这只是世界呈现给他的一种最初假象罢了,却足以支撑起他的妄想。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如果孩子得到了及时的全面的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如果孩子,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就像伊娃这样的妈妈,她根本不会满足孩子,甚至会忽略孩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彻底无助。那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发展出焦虑型人格,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等,当全能自恋受挫,他会体验到自我和整个世界都破碎绝望,陷入了不能动弹的无助感中。由于这个阶段受创伤的人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了,这在我的心理疏导中,比比皆是。

全能自恋与彻底无助,是婴儿早期的一对矛盾。如婴儿的需求被满足,婴儿就有无所不能的自恋感,但如不能满足,完全依赖抚养者的婴儿就会陷入彻底无助中。产生依赖型人格,焦虑型人格等等。

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点"全能自恋"影子。但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通过后期的成长,能够与世界和平共处。

只有那些拒绝成长和没有机会成长的"巨婴",身体长大了,心理还停留在婴儿时期。自我中心和无助感交织,导致他们内心极度自恋又极度自卑。

当他们一点都不想体会那种无助感时,立即变成暴怒,转而攻击那个破坏他们全能自恋幻觉的人和物。

最好是毁了那些破坏自己全能自恋的人和物,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还是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的。这就是所谓的"因爱生恨"而产生报复。

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给我们适当的爱和成长机会,帮助他们走出全能自恋。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小凯文本显然是一个没有被得到满足的宝宝,他用哭闹声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凯文确是病态的,从小缺失的母爱迫使他急切地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他极端到会不择手段,无论以何种方式。所以我认为大屠杀其实早已在他心中上演过无数遍了,只不过16岁生日前夕父亲计划将他送去参军的消息,瞬间使他感觉自己失去了最后一点依靠,即将被全世界抛弃,点燃了他的怒火,提前引爆了这枚沉默了十余载的炸弹。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其实在电影中,凯文的父亲最初却很能哄小凯文开心。虽然小凯文还不会说话,但他会从与母亲的接触中体会到不安全感,而从与父亲的接触中体会到安全感。

凯文父亲代表美国式泛爱,对于凯文犯的错都无条件包容、原谅,好比中国人最常说的“他只是个孩子”!

同时他会把母亲投射为对自己不利的坏客体,而把父亲投射为好客体。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当一个婴儿比较多的接触到坏客体时,就会对周围的世界感到不安全和恐惧,最后可能内射为自己不值得被他人喜欢,不值得被爱。

可以说小凯文婴儿时期的经历已经为幼年的叛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童年时期他拒绝讲话,到了换牙齿的年龄还要穿尿不湿。

不是因为他有智障或者其他病因,而是他以自己的方式跟母亲对峙,以他超年龄的成熟和高智商的方式来报复母亲。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他故意恶作剧将母亲心爱的地图喷满了红色的墨汁,故意将大便拉在裤裆里,故意用伊伊呀呀的语言轻蔑地和母亲说话,直到有一次,母亲将小凯文拉到一旁,不慎折断了他的小手臂。

“摔手臂”事件发生后,这种对母亲的恨意愈发强烈。确实小凯文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的许多行为让当母亲的伊娃头痛不已。但是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在无意识地观察和试探母亲是否接纳和爱自己。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伊娃当时所做的更多地是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和责骂孩子,而不是去理解和包容孩子。

也许是凯文幼年对母亲的不良记忆,凯文对于母亲产生了巨大的排斥感,母亲虽然有所意识,也许当时母亲试图修复与儿子的关系,但并没有及时地反思自己养育儿子的失误,也没有和儿子进行深入交流,所以母子之间的芥蒂非但没有消解,反而越演越烈。

“不是我生出了一个怪咖,而是我一直以来的以为,让他变成了这个怪咖”,伊娃带有误解的教育方式,与凯文父亲的态度不一,都助长了凯文反社会性人格的形成。

这类人聪明,懂得利用人性弱点获得信任,但他们感知不到道德感与责任感。

凯文要甚之,是拒绝社会化的反社会性人格,无论是几年制的教育在他身上都没!有!用!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母亲对儿子的态度会导致儿子凯文更加怀疑自己的价值。

伊娃和儿子凯文矛盾的加深是她背着儿子和大夫,怀上了妹妹。而此时的伊娃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母亲,知道怎么带孩子,知道怎么抚养婴儿了。

对于母亲给妹妹无微不至的呵护,更让凯文记恨。凯文也用行动来表达了这种愤怒,还在妹妹婴儿时期就被哥哥用鱼缸里面的水泼洒她的脸,长大后又被凯文用吸尘器吸头发,并且无数次骂妹妹傻子等。

最后甚至有意将柜子的锁子打开,导致妹妹的一只眼睛失明。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最后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凯文认为失去了父亲的爱,

而父亲——是凯文“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让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凯文和父亲的关系。影片虽对凯文的父亲着墨不多,但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由于工作的关系,凯文的父亲一直对他疏于管理,一直没有意识到凯文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增大。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在凯文小的时候父亲一直站在凯文一边,不论是凯文真的犯了错,还是凯文故意陷害母亲的假象,父亲都坚定不移地帮凯文说话。

凯文和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样,在父亲面前撒娇,和父亲一起玩游戏、射箭等等。

然而妹妹的出生改变了一切,一下子让凯文觉得父爱失去了一半。他曾钻进母亲的怀抱,听母亲讲故事,实际上是向父亲挑衅,和父亲划清边界。

当母子矛盾愈发激烈,面对矛盾的频频发生,凯文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他只是个孩子”,并没有进一步地去理解孩子,与儿子沟通。

由于妹妹眼睛事件发生后,父亲开始对儿子失望,于是和母亲商量着送他去参军。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凯文听到后,他原本自我价值低下,觉得自己不被人爱的脆弱的心灵彻底崩溃了。

在凯文眼中,让自己参军这一事件让他对父亲彻底绝望了。父亲是他心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觉得父亲从与他同一战线舐犊情深逐步转变为与母亲站在一起,最后还是无情的将他遗弃了。

父亲将对他的爱全部转向了妹妹,这是凯文之所以要射杀父亲和妹妹的关键。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正是由于凯文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的滋润而导致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敌视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至于凯文为什么处处针对母亲而没有弑母,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复仇对母亲更具有攻击性。

在凯文被囚禁后,母亲的正常生活已荡然无存,走路或业余生活中都会被人冲上来扇耳光或被骂为“臭婊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凯文的复仇取得了成效。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死对于母亲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凯文恨她,恨到我就是想让你活着,就是想让你生不如死。凯文的意识虽然是清醒的,但是由于他和母亲之间极为缺爱的客体关系,导致他扭曲了对父母一些行为的正常感受,最终做出了一般正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他不仅射杀了父亲,还射杀了自己的妹妹,因为妹妹的出生本身就是对他的一次否定与挑衅,因为他看到母亲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妹妹。

凯文还射杀了自己的同学,因为当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是处时,必定会破罐子破摔,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从反母亲到反家庭再到反社会的深渊,因为他要用这样的方式完成对母亲的终极复仇。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成孤儿!

对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是片尾曲:

“一天我路过孤儿院,停留在园墙外,看孩子们玩得多愉快。那一旁却有个男孩没人理睬,我问他为什么不去玩,他转过身,放声哭出来。谁也不要我,谁也不要我,我野生野长,像野花一朵,没有爸爸的抚爱,没有妈妈的吻,我是个孤儿,谁也不要我……”

这是凯文收藏的一首歌,也充分地唱出了他内在的心声。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凯文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孤儿,虽然他有爸爸也有妈妈,但却没得到太多关爱。他敏感,时刻关注着父母的态度,他聪明,但是却没有找到正确的和父母沟通的方式,无话可说。

他只会用各种逆反、恶作剧、说脏话、假装勇敢等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弱小和脆弱,用无效的沟通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期望换来父母的关注和尊重。

凯文无人能说的压抑和苦闷使得他变成了孤独的儿童。

这部影片会让我们深刻的地体会到:为人父母对一个孩子心灵的塑造是多么的关键和重要,凯文所有的极端,只不过是渴望爱,当我们有能力爱自己和接纳自己的弱点时,才可能更有能力去接纳和爱自己的孩子。

而给自己的孩子充足的爱,永远比随便批评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要重要得多。

心理学:爱就请你用心爱,别让爱变成恨!

最后伊娃终于逐渐意识到儿子成为杀人犯,不应该把责任都归罪于儿子一人,这个悲剧,应该还与自己和丈夫共同对孩子的养育和互动有关。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反思,才可能促使伊娃忍着失夫丧女之痛,两年中仍然不断地去监狱里看儿子。

回忆是天堂,现实是地狱。

时过两年,伊娃受尽了周遭人的折磨,终于对儿子问出那句早该问出的话,“为什么”?!凯文言外之意,“你还爱我吗”。

伊娃回了一个大大的拥抱!这就是母亲,无论你犯过什么错,惹了什么祸,你都是母亲的孩子。

凯文对母亲所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印证母亲不爱他,既然她不爱我,我就要让她知道我同样不爱她,也要让她痛苦。

但是,即便事态如此,母亲仍然没有放弃他,仍然坚持去监狱探视,仍然心疼怜悯自己的儿子。

正是母亲两年来持续不懈地付出母爱,才使得凯文在心中逐渐修正了自己对父母的误解的、扭曲的客体表象,从而也纠正了对自己的贬低和不认同。

令人欣慰的是,伊娃耐心持续地付出爱和等待终于得到了回报,当她询问儿子为什么要做那件事时,儿子的眼睛充满了迷惑,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以前以为我是知道的,可我现在,不确定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以前我不懂母亲对我的爱,现在我终于知道母亲是爱我的。如果伊娃早一点这样做,让孩子早一点意识到妈妈对他的爱,我相信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因为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用我们的行动去证明爱吧,爱需要表达,爱需要用心,不要让爱变成恨!!!

作者:美丽花园首席心理咨询师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