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优秀学生访谈:家庭教育对我的深远影响!
郑老师寄语
前阵子,我在新东方教书时的学生欣玥询问出国留学和选择专业的问题,作为一个高二学生,咨询有礼貌、表述很清晰,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书香气息。
我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件事,很多妈妈好奇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所以我特意邀请了欣玥,专门谈谈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
养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本文对为人父母的我们有所帮助。
文:郝欣玥,17岁,目前读高二
首先,在此很感谢郑老师对我的帮助以及很信任地给予我机会完成这篇文章——谈一谈这十七年来我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对我的影响和感触。
那么先从我的自身经历说起吧:
01
幼儿园起(我记事开始),那两年一直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妈妈下班比较晚,所以相对而言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会长一些,自然也会受到当今社会被广大家长否认来自隔辈的溺爱。
比如,爷爷经常会很宠着我、给我买糖或零食(妈妈当时非常反对我吃零食,所以每天早上都会嘱咐我别吃小吃,并等我亲口答应再放心上班去),所以爷爷就只好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偷偷塞给我一些奶片啊等等。
处于那个年龄段的小朋友一般都很难抵制这种诱惑,但是通过爷爷奶奶的回忆和讲述,他们告诉我小时候每次爷爷给我零吃的时候我都会紧闭着嘴,坚决拒绝这些自己其实心里很喜欢的美食。
后来想想这件看似很小的事儿,其实我认为能够反映很多早期关于伦理道德方面问题,也让我多年以后十分庆幸自己那会儿的表现:
当时妈妈告诉我不要吃这些的时候并没有对我做过多解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流程---嘱咐我+确认我答应了她对我的要求。我在三、四岁的那个年龄段完全不知道这些零食对我会有健康上的害处或是我吃了这些会怎么不好,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答应妈妈并履行自己的承诺。
现在回忆起来,大概还是由于那个老掉牙的匹诺曹故事吧。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了这个“在童年时期忽悠了无数小孩”的匹诺曹,如果说谎话鼻子就会变长,而我小时候因为很担心,每天便会严格的要求自己千万别骗人,即便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实行起来非常困难(面对小零食的诱惑、或是做错事被批评的风险等等)。
现在以一个快要成年的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编制的一个谎言,但这种谎言是善意且正面的。随着慢慢长大,孩子自身而言也能够意识到这个故事不是真的,所以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利大于弊。
也正是如此简单的一个匹诺曹故事,从小便教会我要永远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这么多年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我从未作弊过),进而在生活中严格自律,敢于直面并承担自己所做的一切。
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一定会在日后逐渐牢固这种良性的模式并受益终身。不可否认的是,也许后天会有其他不确定的因素会让家长辛辛苦苦培养的习惯有一些不在预期内的偏差,但在如何“养成人”这方面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补充一下:如果家长能够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尽可能清晰明白的向小朋友解释明白为什么去做/不做就更好了。比如生动形象地告诉他们甜食对于健康的危害并鼓励着引导他们去主动选择蔬菜水果,就能够起到双重效果了:既培养了孩子遵守诺言和自律的好习惯,又为孩子时刻普及了科学小常识这类知识。
02
上小学以后,总体来说我在学校算很受宠,各科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我,加上自己有些争强好胜的性格,听讲很认真,在成绩方面一直都非常靠前。
因为就读在北大附小,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阳光教育”---很看重素质教学,与很多学校的填鸭式相反(具体能够体现在家长会上,妈妈说每次老师都不会提与成绩有关的话题,最多就是表扬哪个小朋友很积极努力,与爸爸妈妈们沟通的话题也大都是孩子的兴趣爱好、最近在学校参加活动的状况等等),这也无形中为我营造了一个轻松却又饱含着动力,贯穿于我整个童年的环境。
那时候因为住在姥姥家,离学校很近,所以每天放学都要跟同学在学校玩两个多小时的户外游戏,一般都是静校了才会离开。跟很多别的家庭不同的是,妈妈从来没有限制过我玩的时间,从来没有操心过任何学习上的事儿(前提是我还算是一个比较自觉的小孩),在我和别人玩耍的时候她也从来没有催促过我赶紧回家(除非个别时候因为有事儿我跟妈妈约定好了几点之前要到家)。
只是有一次冬天下雪,姥姥来接我,因为跟同学玩打雪仗玩得太忘我了,为了让我能玩好,姥姥在校门口站了两个半小时才和我回到家。那天晚上妈妈很严肃但非常平和地找我谈起这件事,姥姥因为膝盖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天气很冷,所以妈妈告诉我老人在外面等我有多辛苦。
当时妈妈找我谈完我哭了,便下定决心以后要首先体谅别人的感受---换位思考,如果这些都考虑周到了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自那以后,我也明白了什么叫节制,从而有了时间观念,渐渐发展出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这种面对面的谈话也很直接地教会了我要学会孝顺、换位思考以及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03
三年级左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以引导我向善的方式为我引进了佛教,仍然没有过多的解释便带入了这种思想,但是这一次她采取了很民主的做法——让我自行选择要不要信佛,自己来决定以后是否可以不吃牛肉(牛在佛教中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大多数佛教徒会选择戒牛肉)。
也许是缘分或善根,我从第二天起就忍住不去吃这种肉,因为首先会想到它们很可怜、其次我做决定的时候已经答应妈妈了我可以做到这点,所以不吃牛肉这个习惯已经持续十年了,自那天以后再也没碰过。
而佛教对我的影响是无穷尽的,也让我这么多年能够有动力去坚持,即便有迷茫无助,也能很快走出困惑。不以宣扬宗教的角度,我只想说,妈妈带给我的这个信仰是我这一生的财富,随着其对我思想的感化,行为的约束,做法决定的指导,也让我从很多方面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待事物也随之拥有了谦卑、感恩的态度。
这件事如果说起,可以拓宽来讲的地方很多,但是我认为它跟教育的联系最密切的关系在于,家长可以找到适合于自己家庭观的方法,通过一个点的激发(可以是一种思想、信念···)像涟漪效应般影响着孩子,从而长久受益。看似很抽象,但是引导到位是一定会走向实际并有效地实施于孩子的每个起心动念和举动中的。
04
除了以上,很有必要讲一件让我感触很深刻的事。初中时,班里有一位女生行为经常会和大家不一样,引起同学们的厌烦嫌弃,导致几乎没有朋友;而初中的女班长---一个成绩很好的女生(也是众多欺负她的人之一),在距中考不到两个月的有一天,很过分地把自己吃剩的半袋薯片洒在了男卫生间门口的湿地上,强迫这个女生跪下捡着吃那些薯片。
当时也许是我心智有些不成熟不知如何处理,但是内心已经气愤到了极点,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女班长按到了墙上并打了她胳膊两下,是想警告她以后别再如此般欺负人了。
但是按照学校规定,打架事件首先会对动手那方接受教育,由于我的性格一直很柔弱,这件事让大家都没有预料到,因此我也被校方叫去谈话。
妈妈知道后,并没有责怪我,向我好好询问了那个女生的情况后,很耐心地告诉我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要我认为自己能承担得了动手后造成的后果,她会支持我(当然这很明显是在告诉我不要这样处理问题了)。
那时候我能够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我承担”的含义,而不是不顾后果的做事。让我很感激的是,妈妈为我的正义感而感到十分自豪,当今社会遇事儿以后有勇气站出来主张正义的人少之又少,妈妈借此机会告诉我,她希望我能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以正确的方式敢于发声。
在那个忙碌的时期,很多家长也许会因此责备孩子给自己找事,而我很幸运,没有被妈妈批评,反而给予的是支持鼓励以及耐心的引导。
通过这件事,我也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家长对孩子的认可和支持,会给孩子带来及其重大的影响,这将涉及到孩子未来所做的决定、价值观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此同时,正确的引导同样重要,但要分清主次(比如犯错的严重程度)和教育方式。
自那以后,妈妈也经常劝我去帮那个女生补习功课,中考前两天,妈妈还主动要求我去她家帮助学习,她不担心这些会影响我自己,因为她希望我能知道:只想着自己的人不会有很多收获,说耽误自己只是自己没学好的借口,而长久来看,对别人施以援助之手是我们这一生都要做的事,在这方面永远不要吝惜。
除此之外,每当恶劣天气家长也总会带着我去沿路寻找小猫小狗进行力所能及的救助,为了支持“善良事业”,妈妈特意订购了一些宠物食物让我在学习之余去喂流浪猫狗,诸如此类。
05
在艺术培养方面,家长也很尊重我的意见,为了确保我所坚持的都是我自己发自内心所喜爱的,他们从不干涉或强迫,只是教我去坚持自己的爱好,不要因为学习繁重或其他事情而半途而废,这也是至今我仍擅长键盘乐(钢琴、电子管风琴以及古典管风琴)的原因。
以上都是很平淡的小事,但每一件都能够代表在我成长的关键节点时家长引领我步入正轨的良苦用心和包容,令我心怀感恩,亦愿意分享出来帮助更多的家庭。
The End!
更多郑老师新东方学生文章分享,点击直接跳转: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支持;个人投稿,机构、公众号转载合作,请联系助理微信bbyyqm2,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侵权必究~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郑尉老师,曾任北京新东方北美教师,10年新东方一线教学经验;国内高端英语启蒙倡导者(这里的高端,不是费用的高端,而是内容的高端——强调家庭语言的质量),公众号“婴幼儿英语启蒙”创办者,公益“14600英语学习计划”发起人。在陪伴5岁孩子及2000多个家庭英语启蒙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0-12岁孩子英语启蒙的方法。
郑老师现居伦敦,目前研究方向是儿童早期教育、儿童文学和语言文化与身份;孩子在英国第一家中英双语学校就读。
公众号:xdf_zhengwei
咨询请加助理微信:
bbyyqm2(推荐可加),bbyyqm3(已满勿加),44516008(已满勿加),ankhada2013(已满勿加),勿重复添加。一起讨论、一起交流。公众号:XDF_ZhengWei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名师观点:
你可以不出国,但你必须知道同龄人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