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男孩拔头发成瘾变秃顶 医生:亲子关系紧张或是主因

文 / 羊城派
2018-06-12 08:19

文/图羊城派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白恬

很快就要中考了,升学压力让不少初中生及家长陷入焦虑。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门诊就接诊了一位特殊的青少年患者,一位即将中考的初三男生患有少见的“拔毛癖”,精神一紧张就拔自己的头发,甚至头顶出现“斑秃”。

该院精神医学科主治医师崔英介绍,拔毛癖是强迫症的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家庭亲子关系紧张或是造成青少年“拔毛癖”的主要原因。

15岁少年患拔毛癖,头顶被拔秃

今年15岁的初中生阿亮是一名即将要中考的考生,原本应全力备考的他却为一种心理疾病所困扰——拔毛癖。从初二开始,阿亮被发现有拔头发的习惯,阿亮表示,上学压力大或紧张的时候就喜欢拔头发,无意间发现每次拔头发竟然能让自己感到轻松,慢慢就成了习惯。

后来虽然意识到不对,也不想拔头发,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现在已经发展到头顶一处的头发被拔没了,出现了硬币大小的“斑秃”,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虽然那时家人发现阿亮有拔头发的习惯,曾带他到心理科诊治。通过四次沙盘治疗曾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阿亮的父亲认为请假来医院做治疗耽误学业,便暂停了阿亮的治疗。

升入初三后,伴随着学业的压力和家人期望的增加,阿亮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拔毛癖又一次复发了,而且比以往更为严重。

拔毛癖是强迫症,多见于青少年

听说过抑郁症、焦虑症,但“拔毛癖”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疾病?崔英介绍,拔毛癖即“拔毛发障碍”,属于心理强迫及相关障碍,可以理解为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拔毛癖多见于青少年,女生较男生更容易受该病影响。

拔毛癖的主要表现就是毛发缺失,患者通过拔毛发释放紧张感,拔完就会感觉到轻松、愉悦、满足的感觉。有些患者不止拔头发,还会拔眉毛、拔睫毛,甚至还有将所拔的毛发吞食的情况。拔毛发的行为多在沉思、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因为拔毛癖带来毛发的损伤,多数拔毛癖患者就诊于皮肤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精神疾病。

从心理学表现上,拔毛癖患者往往伴有焦虑、紧张、精神压力大或强迫症状。然而,目前为止,拔毛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引起拔毛癖的原因可能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但家庭亲子关系处理不当可能是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崔英介绍,就像案例中的阿亮,父母对孩子管教非常严格,孩子的心理一直处在高压状态。

家长要学会放松对孩子的控制

“拔毛,其实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崔英说,11-12岁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的一个时期,即俗称的青春期。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时候,如果父母过于严厉或是家庭不和谐,那么孩子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反抗情绪,例如与父母激烈争辩。而另一方面,有些孩子可能表面的反抗情绪不明显,就会转而出现反抗行为,而有些反抗行为是比较隐形的,如拔毛、咬手指等。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学会放松控制。崔英建议,在孩子8-10岁即从他律转为自律的重要时期,家长就要开始渐渐引导孩子管束自己,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只让孩子学习;同时家长放松对孩子的控制,这样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不会出现明显的叛逆情绪及行为。

可爱的沙盘玩具公仔,能吸引孩子们配合治疗

发现孩子异常,及早到心理科咨询

很多家长对到精神医学科就医有所抗拒,但对于“拔毛癖”一类的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崔英建议,孩子出现明显的拔毛行为,或者是其他类似“反复检查,反复核对”的行为,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强迫症的倾向。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专科的心理门诊进行心理评估,寻求有效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目前,广医三院精神医学科开展了沙盘治疗,拔毛发障碍或其他强迫障碍可以通过沙盘治疗或家庭治疗改善。

沙盘治疗在一个自由而受保护的的空间里,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沙盘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游戏”。通过沙盘游戏呈现、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唤醒个体潜意识与躯体感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自己的认知进行重构,进而激活自身的治愈与康复因素,促进其心性的修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郑宗敏
题图|视觉中国(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