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产生和作用,怎么做好情绪管理?
情绪啊,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体验着自己的种种情绪感受,所以也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极其重大的一个心理过程。本着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原则,我尽量简单的从情绪定义和作用到情绪产生理论再到情绪管理三个部分一一说明,这三个部分即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先说情绪定义和特点: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的工作包括三个部分:生理唤起,主观体验和外显行为。外显行为通常是表情,包括面部姿态和语调表情。情绪一般有三种状态,心境,激情和应激,在这三种状态里起作用的情绪类型有基本情绪(喜怒哀惧)也有复合情绪(如敌意,焦虑等)。 我们在体会情绪的同时,也一定可以感受到情绪对我们的意义,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比如情绪的适应环境功能,动机功能,对活动效率的组织功能以及信息传递和沟通思想的功能。 以上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部分。
下面我说下情绪产生理论,比较有影响力的几个理论:
第一个是外周神经理论,它认为情绪始于身体的反馈。外界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产生。代表人物有一个叫詹姆斯的认为: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哭泣,害怕因为我们身体颤(chan)抖。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下是不是这样。
第二个叫坎农巴德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产生不适外周神经的作用,而是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一个叫丘脑的家伙在控制。外界刺激传递到丘脑,再有丘脑传递到各处,大脑产生情绪体验,交感神经引起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就是说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同时产生,又受丘脑控制。
第三个是阿诺德的评定-兴奋理论,也叫认知理论。他强调情绪来自于大脑皮层对情绪的评估,就是外界刺激传递到丘脑,再到大脑皮层后,没有像坎农巴德的理论,刺激从这里路过下就好了。而是拦住他,让他在这里停留一会,让大脑皮层做个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后再放走。这个再产生的情绪已经是评估后产生的了,多了一道工序。
第四个是三因素论:即情绪受环境,生理唤起和认知过程等因素的制约。
对于特定情绪来说,3个条件必不可少:
1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
2是个提对生理变化状态的认知性唤醒。
3是相应的环境因素。无时无刻我们都在体验着自己的种种情绪感受。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储存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唤醒情绪。
第五个是情绪动机分化理论,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建立的理论,该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主张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否定把动机归结为内驱力的看法,认为内驱力发生作用需要一个放大的媒介去激发机体的行为,而放大的过程就是情绪过程。易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正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策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他进一步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和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因此才有灵活多样的适应功能,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其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他也发展了达尔文关于表情的学说,论述了面部反馈功能。因此在对情绪的阐述上,动机分化理论既说明了情绪的产生根源,又说明情绪的功能,为情绪在心理现象中确立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尤其在对人类婴儿情绪发生和功能的阐释上具有创新性和极大的说服力。
通过这几个情绪理论的说明,大家可以对情绪的产生有个全面理性的认识,而不至于对情绪的出现进行错误的归因,不是什么内在小孩,用的有点烂了的说法。我不敢肯定诸位会更认同哪个理论。
不过通过我自己的多次反思和测试体验,通过外界刺激,主观体验,外显行为的三个过程的呈现,外显行为一定来自于主观体验的感受,而感受产生一定来自于大脑对刺激的一个评价过程,即认知过程。这个认知过程,我称之为心智活动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就是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的,就是看不见而且是一闪念的发生,必须要这个认知发生的过程给拉长放大后,我们才能看清楚这里面的加工过程到底是哪些因素参与了作业,可能是潜意识的伤害再现,可能是不同的自我防御模式的展现,可能是气质类型的影响等等影响到了信息加工过程。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外界刺激加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一定对这个刺激有一个加工评定的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和情绪类型,从而展示给我们不同的外显行为。简单的举个例子,比如和朋友见面,狠狠给对方一拳,对方不但不生气还会很开心,同样的行为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效果肯定完全不同。差异的产生正是外界刺激被接受到后,内部的评价和加工过程决定了外显的应对方式。那么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内容,大家基本都了解了情绪的产生过程,情绪也是本能的自我保护的适应性反应。
那么如何引导和疏通我们的情绪,让他尽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协调和促进的积极作用,减少或者避免破坏性的消极活动呢?
大家首先可能想的就是如何来做情绪的主人, 这样是对的,提倡和情绪做朋友的想法我并不赞同。不做他的主人怎么行?它既然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的,掌控权就该在我们的手里,如果把掌控权交给情绪,到底在这个躯体里谁是老大?无论是怎么样的应对,都应该是我们自主理性的选择,而不是情绪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人都知道出气娃娃。出气娃娃反映了存在于我们文化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这种信念又因精神分析中有关宣泄的观点而得到强化,那就是:表达愤怒或者攻击性行为会消除愤怒。扔掉玩偶,击打沙袋,或朝自己配偶大吼,你便会感受到好一些。而实际上,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当人们带着攻击性的发泄自己的情绪时,他们往往感觉更糟,他们的血压会升高,而且会更加愤怒。而且攻击者会为自己的攻击行为辩护,开始责备被攻击者。在下次的机会再次来临时会发起更加凶狠的攻击,为最初的伤害性行为进行辩护,也为更富攻击性的行为积累条件;而在实验中很好控制情绪的人,反而很快的平静下来,血压恢复正常。具体的实验大家有兴趣自己可以查到。而且通过我自己的体验,我也有同样的感受。
所以,情绪的本能性发泄是无益的,像朋友一样的支持他不行,像主人一样控制他,反而是有益的。当然如何控制呢?我和朋友们简单分享下三个实用的方法:
一个是就是接纳自己的情绪。在情绪上来的时候,让情绪自然的流经自己的身体,当我们是接纳,而不是极力抗拒它的时候,情绪流动的通道不是关闭的,它会更好的得到释放,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发热的大脑就会渐渐冷却下来。
二是放松自己。情绪来的时候,人的身体里外都是紧张的状态。通过深呼吸,正念等的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是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是能量转换法。情绪本身是一种能量,如果不让它肆意乱穿,就控制引导这股能量来做别的事情。比如写作,画画等都可以。当我们通过以上方式将情绪的能量得以消耗之后,自然就更容易被控制了。
关于以上三点,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多做尝试,如果想改变,当然要付出努力去做些不一样的事情,否则无论有多么深刻多少感人的反思都没有用,如同前面的实验结果一样,每一次深刻的反思不过是在为下一次更具破坏性的行为积累条件。当然,大家可以自我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找到最适宜自己的方法。
作者简介
陈建
二级心理咨询师。专注亲子和情感咨询。致力于传播最有料的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