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是弱者,越喜欢做这四件事,你有吗?

文 / 唐若心学
2018-06-04 10:47
心理学:越是弱者,越喜欢做这四件事,你有吗?

弱者,其实有时是与我们思维与行为方式相关,越是弱者,越有这四个表现,你有吗?

心理学:越是弱者,越喜欢做这四件事,你有吗?

心理学:弱者

1、喜欢对他人进行道德攻击

弱者喜欢对他人进行道德攻击。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人与事物较为缺乏弹性的认识。

现实中完美的人很少,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很难说不会有自己的缺陷。

但有些人喜欢打着道德旗杆对他人大肆的批判。

但是他们却忘记了除了道德外,对一个人的认识还有他所做的事还有价值观的认识。

给大家一个选择题,这三个人你会更喜欢谁:

第一个人有点儿迷信,而且这个人有婚外情,自己还是个老酒鬼,抽烟也没有什么节制。

第二个人上大学的时候吸过鸦片,被他的老板开除过两次,自己是个老烟鬼,还是个酒鬼。

而第三个人是个战斗英雄,平生不近女色,也不蓄私产。

相信很多人乍一看都会喜欢第三个人,因为感觉到他的完美。

但是我告诉你谜底:第一个人是罗斯福,第二个人是丘吉尔,而第三个人是希特勒。

这个测试其实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与良知并不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看到的三个人,希特勒几乎没有道德污点,但是却在大原则大是非上出了问题。

而其他两个人虽然有道德污点,但无疑他们却有自己原则和底线,而且他们的能力超强,所以才会在历史关键处扭转了关键。

心理学:越是弱者,越喜欢做这四件事,你有吗?

心理学:弱者

2、被思维障碍拘囿,总是喜欢说做不到

弱者的口头禅总是喜欢说做不到。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内心被各种思维局限所绑架。

但是强者则内心没有很多思维障碍,他们有大开大合的视野, 所以会有很多办法去考虑达成目标路径。

曾经韩信被刘邦拜为总司令后,樊哙很不服气。

他曾问道,为何刘邦会偏心。樊哙他跟刘邦阐述自己跟随刘邦多年,都没有得到职务,而韩信则一提拔就是将。

他认为刘邦应该按照程序来,先让他从小兵做起,一步步提拔为将。

刘邦讲述道,你虽然跟随我多年,非常忠心,但是你内心有太多障碍,假若给你兵,你能带领他们吗,樊哙说,我做不到。

刘邦接着说道,但是韩信不同,他的厉害就在于他善于将兵,给他多少兵,他都能hold住。

从某种意义上来,弱者内心被太多的思维障碍遮住,所以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无论是人性还是方法都有所欠缺。

而强者直通人性的本质,所以通过驾驭人性,达成所做事情的目标,这是他们本质区别。

心理学:越是弱者,越喜欢做这四件事,你有吗?

心理学:弱者

3、墙头草,没有自己主见

弱者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则是墙头草,总是没有自己的主见。

可以说他们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权利拱手让给别人。

在生活中,他们习惯性的是跟随别人的意见。

他们害怕犯错,不敢有自己独立的声音。

他们害怕拒绝人,总是认为别人比自己厉害。

在这种心理思维下,他们更加弱化了自己。

却不知道,真正的力量源自自我。

小说《装在套子里面的人》别里科夫就是一个典型的弱者。

他每天都活在恐惧与担忧中,他甚至害怕结婚,觉得结婚还有责任和义务,就把他吓住了。

弱者总是觉得生活中太多了危险,但是这些危险并不一定存在。

有一句话曾说道,有可能你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担忧都没有发生。

心理学:越是弱者,越喜欢做这四件事,你有吗?

心理学:弱者

4、爱给人贴标签

弱者的第四个表现则是爱给人贴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个刻板印象强调就是有些人对某些事物有一个固定的印象。

比如有些人会天然认为男人就不应该哭,女人天生就是弱者。

贴标签的好处往往能快速让我们认识一个人,较快形成自我判断。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人与事物的认知总是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无法真正深入了解人与事,也无法促进关系的连接。

标签化在我们生活处处存在,比如我认识一个人,他非常拒绝跟河南人合作。

他跟我说,因为他被有些河南人伤害过,无形中认为河南人都不可靠。

所以他逐步就形成了这种刻板印象。

人与人虽然有共性,但是如果因为一两个人曾经造成的伤害,我们全盘否定一类群体,往往影响的是我们判断成长与机会。

真正成熟的人会拒绝给人标签,而是更愿意选择用更多事实去认识他们,从而避免自己主观上的臆想与判断。

这就是弱者的四个表现,总的来说,弱者因为害怕,因为内在的懒惰,因为放弃了自我的主见,才会缺少洞见,错失与发现机会,从而变得越来越弱。

而强者则是打破思维偏见,活出自己,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好的成长,从而避免自己总是弱者的位置。

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