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35本书的心理学家告诉你: 提高效率靠这招!
和许多人一样,面对着堆积如山的工作,心理学家兼作家大卫·科恩(David Cohen)常被家人指责做事乱糟糟,但他说:“如果没有它,我还要糟多了!”
↑大卫·科恩(David Cohen)
科恩给出了三个爱“它”的理由:第一,它多少缓解了混乱所引起的焦虑;第二,它给出了一个我们可以参考的计划;第三,它记录了我们在一天、一周或是一个月内所达成的目的。
它是什么?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它叫“待办事项”: 弄明白待办事项的内容和完成顺序,写下它们,按部就班完成,再把已完成的任务划掉。
这玩意真的有用吗?心理学家做的事,背后必定有心理学的道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印象:餐厅里的服务员只记得那些还没上菜的单,在上菜之后,谁点牛排谁要了份汤,服务员全都不记得了,可谓大脑不留意已完成的事。前苏联心理学家布鲁娜·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吃饭吃得很不专心,所以也留意到了这个现象,后来她在导师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指导下进行了更严密的心理学实验,证实了我们的大脑确实更在意那些未完成的事情,后人将这个现象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布鲁娜·蔡加尼克(Bluma Zeigarnik)
我们的大脑花了不少力气记住那些未完成的事情,而最近维克森林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这些未完成的事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而写个待办事项并据此完成任务,则可以缓解我们心中的焦虑。
研究者鲍迈斯特(Baumeister)和马西坎波(Masicampo)发现,如果人们在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时不能先完成任务前的“热身”环节,他们在那项任务上的表现就会不好。但如果允许人们写下详尽的计划来完成好热身环节,随后做任务时的状态就会大大提升。
不过,也有人会认为严格的时间表妨碍了他们的创造力,或是降低他们工作时的灵活程度。
但时间管理专家戴维·艾伦(David Allen)——他曾因畅销书《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而成为时间管理方面的风云人物——则完全不赞同这种自由奔放的想法。艾伦相信如果一个人行程满满却缺乏计划,他会无比挣扎。人们需要一个系统——随手记几笔是不够用的。
艾伦给出了两个窍门:第一,计划要详尽。潦草地写下“银行”、“妈妈”在便条纸上是不够的。它究竟是一封邮件、一次拜访还是一通电话呢?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你的待办事项写得不清不楚,你不会优先执行它,并可能因此无法顺利完成任务;第二,认清每项任务所花时间,把社交网络或是其他的潜在诱惑列入考虑因素,这样才能得出可行方案。
有一个坑是人们经常掉的——总是不愿意开始那些大任务,而最好的破解方法是把大型任务拆分成容易达成的小任务。例如,“写一本小说”看起来很吓人,但“写出第一章的提纲”则比较友好,让人看到了完成任务的希望。
读到这里,读者可能和我一样在好奇,文章开头的科恩叔叔任务都做完了吗? “怎么可能!有一天我翻开了六年前的旧日记,里面还有我到今天仍未完成的工作。”
但先别灰心丧气觉得自己的拖延症没法挽救呀!没说完的是,科恩叔叔已经写下了35本书——范围涵盖从肢体语言到弗洛伊德磕可卡因——这说明待办事项还是帮助他做成了很多事情。
↑大卫·科恩的部分著作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没有它,我只会更糟糕。”你今天写了你的待办事项了吗?
2. changingminds.org/explanations/memory/zeigarnik_effec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