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是哪一种类型的悲观/乐观者?
今天的文章,我们想和你来聊聊悲观这个话题。在心理学里,乐观一定是好的,悲观一定是不好的吗?
你是哪一种悲观/乐观者?在维基百科里,“悲观”的定义是“一种总是期待不良后果的精神状态,或者一种相信‘在生命中,恶总是胜过善,困苦总是多过享受’的信念”。而乐观则相反,是一种总是期待着美好未来的精神状态。
心理学家把悲观/乐观分成了3种:
1.气质性悲观/乐观
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悲观或乐观。气质性悲观指的是一种整体的倾向性,即人们在对未来的看法上,长期倾向于期待坏的结果;相应的,气质性乐观指的是人们认为未来总体上会是好的。
2.归因性悲观/乐观
也被称为解释性悲观/乐观。归因性悲观的人,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它进行解释时,总会采取内在的、稳定的负面归因——总觉得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错;而乐观的人则会倾向于找外在的原因,进行正面的归因。
与气质性不同的是,这种类型的悲观/乐观,强调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解释,而不是对未来的期待。
3.防御性悲观与策略性乐观
防御性悲观,指的是人们会在事件发生前,将期待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坏的可能的情境,让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假如真的发生了最坏的情况,他们也能更好地面对和有条不紊地处理。
而策略性乐观与防御性悲观相对,指的是即使在预想到最坏的可能之后,也不会陷入一种绝望或无能为力里,而是“在坏的里看到好的”,“在消极里看见积极”,但也不是一味地乐观,无所防备。
悲观和乐观其实各有益处在日常语境中,我们常常认为乐观是有益的,但研究学家认为,悲观和乐观只是我们在面对人生的不可预测性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动机取向,他们没有好坏之分。
乐观者的动机取向是“进步”取向,人生观是“进步关注”的。他们更善于应对积极的反馈,因此总是看到好的可能。
悲观者的动机取向是“安全”取向,人生观是“阻碍关注”的。他们在面对未知时,更想要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感,因此总是会去考虑到那些最坏的事情,提前做好准备。
一系列研究表明,乐观与悲观各有好处。人们往往高估了乐观的好处,低估了乐观的坏处。
长期以来,人们被“正能量”的价值观绑架,这才是比悲观更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事。”
人生来就悲观吗?事实上,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是有生理基础的。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宣布,他们首次在神经科学上证明了乐观者与悲观者在“大脑”上的确存在区别。
他们对被试进行了乐观与悲观的测试,然后让他们针对一些照片中的场景,努力往积极的方面想。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脑部扫描的结果显示:
·悲观者使自己去想象乐观的结果时,由于这与他们本来的想法相悖,脑部活动会表现得异常活跃,这会使他们感受到“矛盾的、事与愿违的痛苦”。
·同样的,让乐观者努力向悲观的方向想,乐观者会觉得矛盾与痛苦,脑部活动也会表现得异常活跃。
悲观的人采用乐观的策略,和乐观的人采用悲观的策略,都不会有好结果。
一个人自身过去的经历和体验也会影响乐观和悲观的倾向。
针对不同类型的悲观,研究者们认为,气质性的悲观是与生俱来的,最难以改变;归因性的悲观是可以习得和改变的;防御性的悲观则是最容易习得的。
我们总习惯用一个概念来定义某个人,将乐观者与悲观者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但实际上,就如同乐观与悲观本身含有丰富的语义与类型一样,绝对的乐观者和绝对的悲观者都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都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是乐观的,在另一些方面是悲观的,比如,有的人可能在对待金钱时是一个防御性的悲观者,又在社交上是一个策略性的乐观者。而且,乐观或悲观的气质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所以,你没必要被自己是否是一个乐观者的问题而困扰,选择你最舒服的状态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是你觉得最舒服的方式呢?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得主,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3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