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丨抑郁与狂躁交替,患者自杀率是常人10倍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发现,男女大脑用于调节侵犯或支配情绪的机制不同,因此建议,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时,应采取因性别而异的方法。精神疾病患者中,女性较常见抑郁症和焦虑障碍,而男性多见自闭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其中原因至今困扰着精神病学专家。
事实上,抑郁和躁狂有可能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双相障碍患者常常身处抑郁和躁狂的“双面人生”,他们的处境似乎更为危险。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介绍,双相障碍具有三高两低特点,即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
忽悲忽喜情绪极度波动
双相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对于双相障碍患者而言,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比如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两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指出,双相障碍和抑郁症不同,所谓抑郁症是说这一生当中只有抑郁的发作,没有过躁狂或者轻躁狂发作的现象。双相障碍中的“相”是指“状态”的意思,顾名思义,患者一般会有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交替存在,或混合存在。
躁狂发作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患此病的艺术家往往都在这时候是创作高峰期;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据说海明威在抑郁时,三年写不出一部小说。患者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方贻儒教授指出,与抑郁症相比,双相障碍的复发率更高,抑郁症大概一生当中的复发率有80%,就是说这次发了抑郁,可能有80%的患者这一生当中还会有复发。但是双相障碍的复发率超过90%。也就是说,双相障碍的复发往往不太能避免。
“这也是一种无奈,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切是身体的哪个地方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治疗去控制它的症状,当然治疗后还是有显著效果的。”方贻儒教授说。
自杀风险比抑郁症更高
双相障碍令人恐惧之处在于,自杀是其最大的威胁之一。据国外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双相障碍患者中两至四成曾有过自杀行为,而11%至19%自杀身亡。
方贻儒教授解释,一般人可能觉得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很高,但是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比抑郁症更高。这和“双相”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双相障碍的人本身就比较冲动,缺少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所以他们有的时候自杀前没有长时间的慎重考虑,一旦决策,马上就去做了。
还有就是双相障碍的共病很多,很多双相会有躯体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共病,比如有酒精依赖、吸毒、精神疾病包括焦虑等,还有躯体疾病的共病,包括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偏头痛。共病存在的比例很高,造成自杀风险也会增加。
双相障碍和抑郁症相比,男女比例方面,得抑郁症的女性多,而双相障碍的患者男女比例差不多。起病快慢方面,双相障碍的起病比较快,而抑郁症的起病相对慢一些。双相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短一些,而抑郁症会持续得长一些。
方贻儒指出,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十分多样,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最为突出。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属于多基因遗传。
发病年龄上,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早,美国有做过全国性的调查,大概有50%,也就是一半的双相障碍病人起病都在20岁之前。“在门诊中有碰到很多都是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很多的孩子都是十几岁就出现了问题。抑郁症相对起病要晚一些。”方贻儒说。
制服阴晴不定的“双面人生”
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就像“阴晴不定”的天气,他们的人生呈现“双面性”,两种极端的状态交替出现或纠缠在一起,让患者身心俱疲。正确的治疗方式,能够引导患者回到正常生活和工作,渐入良性循环的佳境。患者治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方贻儒强调:“双相障碍是一种持续终生的疾病,但只要遵从医嘱系统治疗,症状控制好了,患者就能正常生活。药物治疗(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仍是目前治疗双相障碍的主要方法,而心境稳定剂是国际公认的主要治疗药物,是从急性期到巩固和维持期的主要选择,并以长效、低副作用的特性成为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