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世后,活着的人都经历了什么?
在人类社会中,丧失重要亲人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顺利度过哀悼期并从中恢复过来,而有些人却没有?如果遇到了丧失,我们该如何自处?
今天给大家分享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在其著作《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中介绍的,丧亲者在亲人去世后可能会有的反应。
丧失
如何与你爱的人告别。
木乃伊化
在戈洛(Gorer,1965)的研究中,他发现有这样六个人,包括四位鳏夫和两位寡妇,他们很自豪地向他展示他们如何将房子仍然保持原样,与配偶去世之前几乎一模一样。其中有一位58岁的鳏夫,他的妻子15个月前去世了,他解释道:
她将不同的东西都放在特定的位置上,我完全没有挪动过。所有的东西都仍然放在她生前所放的位置上……所有事情都与她在的时候一样……当然,事实上,所有事情似乎都很正常……
另外两位鳏夫则一直在圣诞节以及妻子生日那天给妻子送花。
维多利亚女王在她42岁的时候突然失去了丈夫,她不仅将所有的物品完全按照阿尔伯特王子曾安排的那样保存起来,而且在她接下来的生活中始终安排好他的衣服、准备好他的剃须水(Longford,1964)。
为了解释面对丧失时的这种反应形式,戈洛介绍了“木乃伊化”这个术语。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因为通过使身体不腐朽、与大量的个人用品和日常设备一同埋葬这样一种方式,埃及人其实是在为已逝者的死后生活或来世预作安排。这样一种在今天看起来富含西方文化的形式或许代表着丧失者或多或少的有意识信念,即死去的人终会回来,这种形式也代表着丧失者渴望确保当已逝者回来时,他会受到恰当的欢迎。
木乃伊化可以体现丧亲者持有坚信死者终会回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或许会经过最初的阶段并得以延续,由于抛弃这个信念就像是给已逝者盖上封印一样,丧失者往往不会让自己这么做。
前文引用的那位鳏夫在解释他如何将房子的所有东西按照他妻子在世时那样摆放时,他还声称“所有事情似乎都很正常……”最后,他以一句感伤的评论作为结尾:“只是我感觉所有都空空如也。当你走进房间时你发现没有人在,这才是最糟糕的部分。”
自杀行为
自杀观念尤其被看作是一种重新与已逝者在一起的方式,丧亲者的这种行为在丧失亲人后最初几个月里非常普遍。例如,研究者在波士顿的寡妇们经历丧失后三星期内对其进行访谈,五个人中有一人说只要死亡对孩子没有影响的话,她自己愿意欢迎死亡的到来。许多伦敦的寡妇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念,其中一人甚至已经做出了不那么积极的自杀姿态。
强迫性关心他人
他们经常挑选那些有着悲伤或困难生活的人去关心,就像遵守规则那样,这些被关心的人会包括一个丧失亲人的人。
他们给予的关心或许几乎相当于强迫观念,无论是否受到欢迎,他们都会给予关心,当然有时关心是受到欢迎的,有时则不是。
而且,无论被关怀的人是否真的经历了某种丧失,还是仅仅被认为经历了丧失,他们都会给予关心。
这种行为最大的优点是关心他人的人或许会觉得自己对被关心者来讲很有价值,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是这样。
最大的缺点是,这样很可能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一段紧张的具有很强占有欲的关系,与此同时丧亲者宣称他是为了被关心者的利益,但最终导致被关心者成为一个囚徒。除此以外,强迫性的关心给予者认为被关心者过得很安逸而因此嫉妒他们。
由于一个强迫性的关心给予者貌似把所有悲伤和需求都归于被关心者,而这些悲伤和需求是他们无法或不愿从自身认识到的,因此被关心者往往被看作替代者,替代关心者表达情感和需求。
除崩溃之外的个人障碍
许多人在丧失重要他人的时候都没有顺利地进行哀悼,尽管他们也没有真正崩溃过,但他们依然对生活深感不满。
他们或许逐渐意识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空洞的,尤其是与异性成员的关系或者与孩子的关系。
下面是一位寡妇所陈述的:
“我仔细检查了所有的生活意愿。我照顾自己的孩子。我办自己的事情。我出去与别人进行社交,但是这就像是一场戏,好像所有一切都与我无关。我无法产生任何温暖的感觉。如果我能有一点儿感觉的话,那么我会对每个人都很愤怒。”
诸如“人格解体”和“缺乏现实感”等术语都被用来描述这些精神状态。当丧失发生在儿童期并且个体长期缺乏有意识的悲伤时,这种情况或许正是温尼科特的术语“虚假自我”所指的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理解丧亲者在经历亲人丧失后的一些行为,小编想告诉大家,请不要对丧亲者过多苛责,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经历着什么。
文/世图心理
资料来源/《依恋三部曲 第三卷 丧失》
推荐阅读:
虐童者的童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家暴受害者:不是不离开,而是离不开
巨大的回报和巨大的焦虑:成为一个好母亲意味着什么?
不论你的孩子说了什么,请先相信ta
约翰·鲍尔比作品
《依恋三部曲·第三卷 丧失》
“世图心理”
如何与你爱的人告别。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经典之作
《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
“世图心理”
了解依恋理论,做好孩子最依恋的人;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经典之作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
“世图心理”
帮助你理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经典之作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世图心理”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致缺乏安全感的你,
心理学家施琪嘉、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
“世图心理”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致曾经心碎的你,
心理学家施琪嘉、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媒体推荐
CCTV2《第一时间》栏目先后于09月06日、09月13日、11月23日、11月27日推荐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第一卷 依恋》《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