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焦虑与抑郁,如何对它们说再见?
家庭亲子系列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语小组翻译的第112篇文章
作者 | Jeffery S. Smith M.D,作家、精神病学家,于纽约医学院教授心理治疗。
翻译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风铃
校对 | 一杯咖啡英语心理编译小组 陈婧铉
10月16号,《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由伯努瓦·邓尼泽-路易斯(Benoit Denizet-Lewis)发表的名为《无助的孩子们》的文章。
文章提到,2011年后青少年的焦虑与抑郁状态都出现了一个高峰,作者认为这可能与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紧密相关。
这只说对了一半,真正的原因却更为深刻。为了寻找快乐,人们要在改变自身与环境和适应现有环境之间找到平衡。有时候,为了自身的舒适与快乐,改变环境和选择是很棒的决定,但我们同样也需要有接受现实的勇气。问题在于:年轻一代受到的教导是要追求完美,而对于接受或适应的教育还远远不够。这类适应被称为“坚韧”,指愿意并能够与不能(或是不应)改变的环境共处的习惯与技巧。
然而症结在于,现代生活强调的恰恰是“坚韧”的反面。除了新一波以坚韧品质为目的的培训外,有谁会重视“接受现实”这一观点呢?几乎所有以年轻人为受众群体的商品,都以改变自身和环境来更好地达成愿望、满足偏好为目的。
可是,虚假的身体部位(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真的能够带来快乐吗?试想,只要滑动下手指就能忽略那些外貌“不完美”的个体,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将孩子们的血液看做他们所处环境的一部分,那么孩子们每天接触到的广告中推销的商品就像是可注入血液的化学物质,宣称着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欣快。
事实上,广告中的产品并不能让生活变得更简单、更经济、更快速、更有趣或是更舒适。这些诱惑中有任何一个值得持续努力,或是接受不完美所带来的满足感吗?这听起来很老套,但两者间确实有着巨大的差别。
其次,年轻一代接触到的多为看似简单且垂手可得的名声与胜利。他们看到自己的偶像毫不费力地赢得了比赛,获得了冠军。他们在电子游戏中扮演的虚拟角色,也智勇无双,轻轻松松便能取胜敌人。他们感知到的是:一举成名似乎很容易。他们并不知道为了登上顶峰,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与所经历的万般艰辛。而当他们明白的时候,却已为时已晚。
因此,现在的青少年们认为:生活应是简单的,成功垂手可得。一旦现实与这个认知不符,他们怎么可能不感到抑郁与焦虑?而他们的应对答案也自然是改变环境,以让这些不好的感受消失,而非适应环境。所以我们会常常听见诸如此类的话,“你肯定得了抑郁症。”,“你有社交焦虑障碍。”,“吃片药就好了。”
心理学家
在过去的30年间已有这个巨大发现:
人们越是试图消除焦虑,焦虑越会变得严重——越是重视焦虑,它对我们的影响就越大。
正如邓尼泽-路易斯所说,坚韧的品质才是应对焦虑的灵丹妙药,即:接受焦虑是生活的一部分,承认它,并顺其自然。塔拉·布拉赫(Tara Brach)倡导R.A.I.N原则,即“认识(R)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允许(A)生活顺其自然,以善心发觉(I)内心体验,不要定性(N)”,这意味着:焦虑是一种感受,而非我们本身。
邓尼泽-路易斯的文章接着介绍了一个帮助青少年学习这些技巧的焦虑康复计划。对于焦虑最强有力的治疗方式是:自愿感受焦虑而不采取任何行动。这被称为“暴露治疗”。这是《改变的时刻》(本文作者的另一篇博文)一文的读者所亲身经历的,他们知道自己必须采用这种方式来与那种痛苦且不舒服的感受战斗——运气好的话,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支持与同情。
同时,抑郁也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其中,大部分情况都是由“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感受所引发,而这一感受的激发正是由于沉浸在“生活很简单”的幻象中。这引发了愤怒,而愤怒又反过来对我们自身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抑郁。其他的不良影响还包括各种自我伤害与慢性愤怒(通常针对非真实源头)。
因此答案其实是:适应环境与改变环境同样重要,它们都是健康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刚开始,这种认知会让人感到震惊,甚至觉得有点不对劲,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儿童时期还是成人之后,接受现实都是可以学会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可通过经历自身无法逾越的极限状况而学会这项技能。这意味着父母(和医疗保健专家们)得知道什么时候不应该插手,什么时候不能做出“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承诺。
对于这些挑战,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愤怒与痛恨。而当我们在坚定且富有同情心的良师益友、治疗师和父母的陪伴下经历这些感受时,愤怒与受伤感最终会被接受现实所取代。
有了这样的经历,无论是接受现实还是寻求改变,我们都将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行动,以找到真正持久的快乐与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