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文 / 摸瞎的象
2017-11-30 00:02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人际交往当中,我们往往需要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比如作为公司的HR,遇到一个感觉不错的应聘者,但不知道他所说的想法和个人经历是不是真的;比如进行一场谈判,对方说条件已经压到最低了,甚至拍桌子要走,你想知道他是真的不想谈了还是做做样子;再比如感觉与恋人之间感情出现了问题,但每次问起,对方仍旧信誓旦旦,让你难辨真假。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街头视旁若无人的大妈们之间的“战役”,光靠嘴能说一两个小时,他们真有那么愤怒吗?为什么不直接上手呢?说到这里就要讲一个词,叫做“微反应”,我们只需要通过观察“微反应”,就能找到了解他人真实想法的入口。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那么什么叫“微反应”呢?

微反应是指人在面对突发情况和刺激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微小反应,它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人和动物的不同,是在长期进化中发展了智力,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反应和行为,甚至可以很好地伪装自己的真实反应。然而,在受到突然的刺激和威胁时,由于生存本能的强大作用,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退回到动物的水平,不管如何控制,也都会出现种种瞬间的、微小的动作或表情下意识地流露出真实反应。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接下来说一说常见的微反应类型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1. 冻结反应

是人在惊讶、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微反应。在遇到意外的情况时,本能地减少动作,保持不动。

(1)面部惊讶

人在惊讶时,往往会面部呆滞,眼睛睁大,嘴巴微张,这其实就是冻结的一种表现。

(2)呼吸控制

呼吸的冻结反应,是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或者放慢呼吸。

(3)手脚约束

我们放松的时候一般不会有这种感觉,但紧张担忧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手脚不知该往哪里放的感觉。比如女性常见的手部动作是把双手拉住放在身前,男性常见的动作则是把双手拉住放在身后,或者插在裤兜里。脚的拘束最常见的是把双腿固定成一种不能乱动的状态,比如把两腿并拢别在椅子背后;而在站姿中,则表现为双腿并拢挺直,肌肉紧张,不敢轻松随意地叉开双腿站立。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2. 安慰反应

(1)视觉安慰

视线转移。婴儿会更喜欢看对他笑的人,而板起脸的人,会让婴儿转过头去甚至啼哭。而当一个成年人感到负面情绪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转移视线,减少目光接触,降低受到的负面刺激,而下一步,可能是看向自己比较熟悉,或者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

(2)口唇安慰

紧张时大口喝水、吸烟、咬铅笔等等。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不要怕,没关系,现在我有充足的食物,我在吃东西,我很安全。”

(3)皮肤安慰

最常见的皮肤安慰集中在头部、脸部,这是因为这两个部位距离大脑很近,而且布满了血管和神经,非常敏感。对这个区域进行安慰动作,效果最快。比如,挠头往往用来缓解尴尬,抚摸鼻子和嘴,揉搓脖子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安。

手部和胸腹部的微反应,比较常见的动作是搓手、反复交错手指,抚摸手背,背后隐藏的是焦虑。对胸腹部皮肤的安慰,也会使人产生许多微反应,比如抓住衣领或者按住胸口,让压力得以缓解。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3. 逃离反应

遇到危险逃跑是生物的本能,逃离反应是逃跑行为的变形。比如,人在焦急紧张的时候会跺脚,忧虑的时候会来来回回地在房间里走,都是内心想要逃跑的表现。

(1)视觉逃离

视觉逃离和视觉安慰的区别是,视觉安慰是让视线离开负面刺激,下一步通常是寻找积极的刺激。而视觉逃离往往没有下一步动作,只是因为想要逃离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视觉逃离往往表现为眼神飘忽不定,这说明了对方的心虚。

(2)角度扭转

双腿倾斜变成双腿并拢直立,是逃离的准备动作。

在坐姿上,翘二郎腿是比较轻松舒适的坐姿,而当对方感到不快或者受到威胁时,典型的微反应是收起二郎腿,把双脚一前一后摆好,还有可能用双手撑住座椅。

在站姿上,当某人想要逃离的时候,会把双脚的位置调整成一前一后,而不会同时面向让他感到威胁的方向。双脚一前一后,其实正是一种起跑的姿态。

头部转移,对方把头转向一边,好像在观察别的地方,稍后再转回头来,保持微笑,好像是告诉你“我还在听”,过了一会儿却又把头转开。这也是一种逃离的表现,它隐含的语言是:“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4. 仰视反应

(1)仰头或低头

下巴抬高,头向后仰,心理的状态是不屑和傲慢。满意、骄傲时,也常常是微微抬头的状态。低头表示谦卑和服从。如果在低头时,对方的背依旧是挺直的,他的心里通常是服从但不服气。如果在低头时,背部是弯曲的,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表现出向地弯曲的状态,那么可以基本判定,对方没有反抗的心态。

(2)拥抱

标准的拥抱是双方的身体正面贴在一起,手臂搂住对方并且向自己一方用力;而违心的拥抱,是对胸部以下距离的控制。如果两个人面带笑容地走到一起,热情地拥抱对方,但是在抱在一起的时候,只有肩部和头部贴在一起,而胸部以下并不接触,也就是说,双方都有点驼着背在拥抱,这其实是有意让躯干和腿远离对方,这也暴露了内心的疏远。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5. 领地反应

动物会用味道来圈定自己的领地,而人圈定领地的方式是一些微小的姿态和动作。观察这些微反应,可以及时把握人际交往的距离。领地反应有两个表现,一是在领地里展示权威,二是在领地外表示防御。

(1)在领地里展示权威

双腿叉开,两臂张开,拳头向下,背后的心理机制很有意思,便是让自己所占的面积扩大,起到威慑的作用。

(2)在领地外表示防御,抱起双臂,交叉胸前。肌肉的收缩和重叠,可以让上身看起来更加魁梧,增加威慑的效果。无论是两臂张开,还是抱起双臂,都可以帮你判断出对方产生了戒备心理。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6. 战斗反应

这种微反应的背后往往是愤怒的情绪。在所有的情绪中,愤怒是最难控制的一种情绪,一旦被唤醒,会调动全身上下的战斗状态来应对威胁,也会消耗最多的身体能量。

(1)脸部的战斗反应

眼睛瞪大,鼻孔张大,眉头紧皱,咬牙切齿。整个脸部的肌肉都变为紧张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形容一个人的脸“因为愤怒而扭曲”。

(2)身体的战斗反应

身体绷紧,双拳握紧,准备迎战。某个单位为了测试员工的心理水平,设计了一场比赛,每回答对一道题目,答题者就会获得相应的奖金,同时可以选择继续答题或放弃,如果继续答题并回答错误,之前的奖金就会一笔勾销。比赛中有一位女士,连续答对了很多问题,但随着问题的难度逐渐加大,她犹豫要不要回答下一道问题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研究员认为,她还会选择继续答题。因为这位女士的拳头频频用力握紧,呈现出经典的战斗预备反应,说明还在调动身体的全部能量,打算继续接受挑战,而不会中途放弃。果然,这位女士选择继续答题。

另外就是挺胸抬头,双手叉腰的动作,如题目所说,这个姿势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街头大妈们的吵架了,不过双手叉腰的姿态其实是表示对方并不想进行战斗,叉腰是想把自己的形象变得高大,达到威慑对方的目的,就像是孔雀开屏一样。从另一方面看,双手牢牢叉在腰间其实并不利于发起进攻,对方潜意识里并不想扩大冲突,让战斗升级,只想维持在对峙阶段,并不想真正发起攻击。

(3)手指的微动作

战斗反应在手指上的动作,最经典的表现就是去指别人。如果对方在说话时,下意识地用力用手指点,基本可以判断对方正处在愤怒之中;还有一个表现是食指和中指并拢,用力按在桌子上,这也可以表示对方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克林顿面对公众发表谈话:我从没有和那个女人,莱温斯基小姐发生过关系,从来没有。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语气平和,语速也很正常。但他的动作泄露了内心的愤怒和不安。因为在说话时,他的右手食指飞快地多次用力指向前下方,这个动作其实是战斗中攻击动作的变形,表达了他在说谎时恼羞成怒的真实心理。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推荐阅读

书名:《微反应:小动作背后隐藏着什么》

作者:姜振宇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心理学告诉你,街头吵架这一有趣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