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不是病,关于拖延症你需要了解这些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这是小编认为对于拖延比较早的记载。
其实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在对抗拖延症。比如,胡适先生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例子:
《胡适留学日记》
7月12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 《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和抑郁症、强迫症等不同,在迄今为止的心理学临床诊断里面,尚未出现过“拖延症”这个词语。尽管“拖延”似乎在“吞噬”着我们的耐心、精力甚至体力,但它还远不能被称为一种疾病。
那,各路学家研究了这20年,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所谓“战拖”的方法在江湖上一一出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拖延公式”:
从表面上看,大部分人对于拖延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消极的错误的一个习惯,今天我们 不妨给他平反,拖延真的一无是处么?拖延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做正事,我们做着一切和正事不相关的事情。可是其实你并非什么都没有做,你的潜意识一直在处理相关信息。你一边享受“偷来”的愉悦,一边不断地为自己尚未做的事情感到焦虑。在这个过程里面,你甚至还会收集和“做正事”有关的一切信息。
当然,有的时候一件事情拖着拖着,我们就干脆不做了。这其实也是拖延本身给你传递的价值:你能够通过它,区别事情的重要性,辨别哪些事情对你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其实无足轻重。有些事情的代价,你愿意承担;有些事情你越拖越着急,尽管情形糟糕,你还是会在最后关头爆发,尽力去做。
我还想很欠抽地说,拖延或许能带来创造力!很神奇吧。广告圈里面也有句话:最好的创意,都是在最后一秒出现的。有的时候我们是自动选择了“拖延”这样一个工作方式,以此来激活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也许逢人便说,如果我不这拖延,更早一些准备,我一定能做的更好。你看现在这个结果,并非是我的实力。别找这个借口了。其实已经尽了你所有的努力,你耗费了大量精力在逃避和焦虑上面,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截至前一刻行动力爆棚。无论怎样,是你自己选择,要现在的结果。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更不能把他定性为病,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生活中大部分人的拖延完完全全达不到这个程度。
有拖延习惯的朋友可以试着尝试实验下面的方法。
1. 时刻提醒。将你提工作报告或论文的最终期限或约会日期写下来,可以时刻提醒自己。对于特别重要的事情,用荧光笔重点标注一下。
2. 将工作安排在一天当中效率最高的时候。
3. 给自己设个最后期限。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看似不可能按时完成的任务,往往在最后一刻都能完成。
4. 将工作分出轻重缓急,重要的马上就做。当一大堆工作都摊在你面前时,你就不知道该从何做起了。
5. 每天早上至少完成一件你最不想做的工作,其余工作你就会在轻松的心态下完成。
6. 劳逸结合
7. 将庞杂的工作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做
8. 避免工作被打断。集中精力可以使你在很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9. 计划不要变来变去。一旦你给自己制定了计划,就严格遵循它。不要为了使计划更完美,而中途添加新的内容。
10. 当你按时完成工作时,给自己一个奖励。